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三,鲁迅文化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鲁迅乡土文学理论高屋建瓴的文化视角,使他的乡土小说不仅有对农民保守、愚昧、麻木、落后的批判,而且对知识分子自身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的负面因袭也进行了强烈的自省。
鲁迅将文化的改造置于民众之中,认为“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造,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
。
显示了他对文化改造的清醒认识。
而鲁迅对生存于中西方文化夹缝中的知识分子迷惘、颓唐、绝望、抗争的描绘则显示了他对文化改造的深刻判断。
罗关德:《二三十年代倡导乡土文学的三种理论视角》,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
2.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
或“乡土小说”
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
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小说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9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便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
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影响和吸引了一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到民众(主要是农民)的身上,而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结更形紧密。
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大部分乡土作家从关心个人的感伤情绪、个人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并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情绪、情节的展示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
许多乡土作家从早期的主观抒情,越到后来就越归向客观写实,甚至讽刺,让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
当然,乡土作家都是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一般还缺少把握农村复杂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还未能像鲁迅那样的深邃,往往单纯地描绘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景,总体的艺术质量尚属稚拙阶段。
但作为一个潮流,一个流派,乡土小说对于现代小说的确立是有不小贡献的。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7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在这派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与鲁迅的农村题材作品相关联的族类。
比如,存在一个《故乡》族类,即以平等的、尊敬的态度回忆作者童年时代留下深刻印象的农民朋友。
王鲁彦的《童年的悲哀》,描写一个多才多艺,把童年时代的“我”
引进音乐的世界的青年农民阿成哥。
……虽然一些作品对宗法制农村的没落流露了感伤情绪,但是它们对劳动农民的态度是真挚的、深厚的。
其次,有一个《祝福》族类,即那些对农村劳动妇女,尤其是被损害的寡妇,致以深切同情的作品。
台静农的《红灯》写一个寡妇的儿子无辜被官兵杀害,她怀着深挚的母爱用红纸制作一个小灯笼漂入河中,想超度亡子越过阴间的苦河。
……再其次,是《阿Q正传》的族类,这类作品以诙谐的笔调写悲惨的农村故事,体现了作者对落后的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复杂感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