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 审己知人 文化的变革与转型(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学术观念的裂变。

中国传统知识层大多持有“学而优则仕”

的理念,所以他们把“读书习礼”

作为毕生的事业。

但是发展到近代社会,新知识阶层的崛起,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摆脱了旧有的单一模式,表现出既可“铁肩担道义”

,又能“妙手著文章”

的多元性。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脱离仕途而在图书馆或者实验室中实现自我价值。

正是因为这种角色定位的转换,所以近代学术的裂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事业与学术团体的兴起,这也是随着旧的科举制度的瓦解而产生的。

比如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出版机构的建立,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设置,以及文化团体与各种协会的创建,都为文化学者们提供了新的自由骋才的空间。

在1896年的《时务报》上刊登了很多介绍西方学术机构的文章,其中像汪康年撰写的《论中国求富强宜筹易行之法》就把新学堂、学会和图书馆三者看作是振兴国家的三大要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文化变革的情形。

二是学术研究内涵的变革,这一点又与上面谈到的文化事业和学术团体的出现密切相关。

这种学术结构或内涵的变化,比如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文艺学等领域,有的属于新学科的建立,有的属于旧学科的更化,但其中的裂变和趋新,是显而易见的。

以传统学术本源之一的史学为例,其中就呈现出多方面的新变趋势。

现略举其要:其一,史学的考据与田野发现的现代学术意义。

比如清代掀起的考据学风气影响到了近代的学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也指出这一学科的动机与内容和欧洲的“文艺复兴”

很相近。

同样,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兴起的“田野工作”

(如甲骨文的发掘与敦煌学的发现),实际上都和传入中国的西学重视实际调查的理念相关。

另外,像民国初年的“地质调查所”

的建立也都与“地下资料”

的发现有着紧密联系。

基于这一层的思考,李济认为“田野方法”

作为一种治学手段,已经取代了原来的把人类劳动分为“劳心”

与“劳力”

的孔孟思想和必读的四书五经。

其二,边疆史与蒙古史的研究,开拓了旧史学的领域。

如张穆的《俄罗斯事补辑》《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乘》,丁谦的《蓬莱轩地理学丛书》,魏源的《元史新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补正》,屠寄的《元兀儿史记》等一批反映边疆史的书籍,就是道光、咸丰以来,为适应边关政治、军事的需求而出现的新史学思潮的研究成果。

其三,外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拓宽了近代史学的新视野。

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王韬的《法国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梁启超的《古议院考》等,既体现了“详今略古,详近略远”

的新治史原则,又做到了和当时的现实政治相结合。

其四,当代史的编撰与研究,也构成新史学的重要内容。

如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夏燮的《中西纪事》、松隼的《洋人入华史》、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刘成禺《太平天国战史》等,都记载了当代历史,阐述了现实问题,已经同旧史学划出了泾渭分明的界限。

正是基于新史学领域的开拓,才建立了近代以“民史”

为内涵,以进化论为支柱的“新史学”

理论,这些又和当时哲学领域的进化论、社会学领域的民权观是相辅相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