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禅事中所蕴含的禅意,就表现出了去形达神的追求,其中幻化的人生,恰恰喻示了艺术的意境。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在回答“什么是意境”
时,列举了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等五种人生境界,并认为“艺术境界主于美”
,其中“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
之语正是对艺术创造中尚意特征的准确诠释。
可以说,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心与物的交融将物象转为意象,而后再将具体的意象与艺术的情感相结合,取之象外,才最终达到遗貌存神的意境。
当然,艺术的尚意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比如前人论书法即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之说,即属狭义理解,其中固然也包涵了艺术与时俱进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如果从文化哲学的根源之地加以考察的话,则中国古代艺术创造所追求的意境更具有广义性与普遍性,这是源于弘道的艺术理念的自觉实践。
下面以音乐、绘画以及诗文创作为例,分别加以阐述。
先说音乐之“和”
,这是古代艺术家欲超越技术而达到的音声相和的意境。
东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已趋成熟,不仅完成了相对音高“宫、商、角、徵、羽”
图5-3-5明代张路《吹箫女仙图》
的五音阶体系,而且依据四时月令的自然转换确定出绝对音高的“十二律”
。
关于十二律,据《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时期的乐官令鸠州曾有一段形象化的解说,本着其所肯定的“耳之察和,在清浊之间”
的融会自然与人生的意趣,十二律也就被古人奉为最佳的有序排列。
所以,当周景王企图扩大编钟音域,要再铸高音域的“大林”
时,单穆公就坚决反对,其理由就在于“音从和”
。
“和”
作为听觉艺术而与视觉艺术之“美”
相提并论,遂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最高的审美意境,这也就是《论语·八佾》中孔子听到韶乐时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
的道理。
另外,《八佾》中记载的“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则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众音齐奏的过程与旋律,初始舒徐展开,音调逐渐达到高亮,**之后在袅袅余声中慢慢结束,生动地揭示了乐曲本身的隽永意味。
东汉马融的《长笛赋》在表现笛声时用了这样的话“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
泛滥溥漠,浩浩洋洋”
,以乐类比其象更能突出一种意趣与精神的流动。
这种主观情感与自然造化融洽的“中和”
之美,不仅以其乐理精神主导着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理想,而且也为古代戏剧中喜剧、正剧的写作与表演奠定了理论基础。
伴乐而动的舞蹈艺术同样表现出超象取意的“大和”
之境。
关于“乐舞”
,杜佑《通典》曾说:“夫乐之在耳目者,在目者曰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状貌。
……此舞之所由起也”
,表容见意,以呈大乐,乃舞之本,这可以说是古人论艺的共识了。
以傅毅《舞赋》为例,在舞姿的细节刻画之外,更有超乎象外的诗意追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