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七 言意之辨 玄学清谈及玄理探求(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着言、象,提出“得意忘言”

、“寄言出意”

的方法。

其六,以“辨名析理”

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玄学的产生背景

玄学在魏晋时期形成并产生重大影响,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学术文化等背景的。

简括言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了玄学的产生。

首先从社会政治大环境上看,自东汉初以来,封建统治者为稳固统治考虑,大力提倡名教,奖励气节,故当时士风的高涨,胜过其他朝代。

但到了东汉中后期,社会状况发生了大的变化,政治形势每况愈下,帝国朝政常由外戚宦官交相把持,秉持气节的士大夫站起来同宵小斗争,而结果却是士人多罹祸殃。

东汉末期的桓、灵两朝,宦官专政更加厉害,两次兴起党锢之祸,天下善士多被杀戮,因此读书人对东汉王朝的统治多产生厌倦情绪。

稍后,黄巾等农民起义连续发生,至董卓率兵入洛后,东汉王朝开始分裂,军阀互相攻战,士人因投身非所而肝脑涂地者,更是所在多有。

再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又有曹氏代汉以至司马氏篡魏之事,士大夫厕身其间,战战兢兢。

许多人为避祸全身,只好逃避现实。

比如,魏晋著名文人阮籍,据史书记载,他本是一个有济世之志的人,但身逢司马氏图谋篡权、魏晋易代之际,同辈中多有因政治嫌疑而身死家没的,“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晋书·阮籍传》)。

在这样长期的社会动**状况下,读书人出于保全生命的需要,放弃了汉代以来儒家积极入世、匡时济世的人生理想,俯首于老、庄清静无为、卑弱自持的理论,这就是玄学之所以兴起的社会政治原因。

其次,魏晋玄学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

也就是说,魏晋玄学的产生,从学术意义上看,是由于汉代经学文化的解构和衰退。

经学因为自身的学术缺点而在汉末以后失去了吸引士人的力量。

我们知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钻研经书成为士人的主要仕进之途,因此自西汉武帝以后,经学大盛。

但是,统治者所赖以控制士人思想的经学在东汉时发生了变异,形成诸多流弊。

一是经学的神学化,儒家经典的解读因为掺杂大量迷信内容而走向荒诞无稽。

许多经师为适应统治者的政治需求,用谶纬迷信解说五经,编造种种荒诞的预言以印证、宣扬东汉政权的合法性。

所以,儒学内容的解读出现了偏离,深为当时及后来的有识之士所不齿。

二是经学研究风气走向保守。

经师们传授五经各有家法,过分讲究师承,往往局于己见,抱残守缺,党同伐异,不仅妨碍学术的自由探讨,而且容易陷入无休止的党派纠纷之中,妨碍了对儒学真知的理解与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经学对士人的吸引力。

三是经学在研究方法与形式上也出现问题。

经师们对五经的训诂过分致力于细枝末节,学者释经常常琐碎不堪,一经往往说至数百万言。

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有一个人解说《尚书》中《尧典》一篇的题目“尧典”

二字,竟然用了十余万言。

因此,物极必反,学术思想由繁琐冗长转向简单和抽象的方向发展,老庄之学作为对儒学不足的补充而因此流行起来。

最后,玄学的兴起也和乱世中文人的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汉魏之际,战乱频仍,士人地主的生命和土地财产都受到了重大威胁乃至损失。

但与此同时,因为他们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崇高的社会声望,那些先后兴起的军事政治力量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对他们又不能不拉拢重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