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时,百家蜂起,诞生不久的儒家受到了其他学派思想的严重冲击,所谓“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滕文公下》)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当时儒学遭遇冲击,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儒家之徒陈相,因受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便放弃儒学思想,就是孟子这段言论的注解。
面对如此局面,孟子以孔子思想继承者和捍卫者自任,对当时影响较大的墨家和杨朱学派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孟子对杨、墨二家的批判,有这么两段话:“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
在孟子看来,杨氏“为我”
,墨子“兼爱”
,都是“执一”
而“贼道”
(损害道)。
孟子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孔子创建的儒家仁义之道,即以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由近及远的推扩式的爱。
孟子对“为我”
的批判,是其学术的社会性与道德性的彰显;对“兼爱”
的批判,则是其道德性和宗法性的表现。
在捍卫孔子思想的同时,孟子也发展和丰富了儒家学派。
其对儒家学派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性善”
说。
孟子“性善”
说的提出是基于这么一个经验事实之上的:当人看到一个儿童落井,在刹那之间会油然而生“怵惕恻隐之心”
,这种心理的产生,与外界的任何力量都没有关系,由此,孟子认为每个人先天都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
这正是人异于禽兽之所在。
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四心”
说,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并认为这“四心”
是人所能够具备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
正因为此,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尧舜一样的善良本性,人们只要能对自己固有的善性、良心加以存养,使之不致放失,皆可以成为尧舜,也正因为此,孟子认为统治者只要善加引导,老百姓都可以达到道德的自觉,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从人性本善这一认识出发,孟子将孔子的“为政以德”
思想发展成仁政学说。
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民贵、君轻。
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为国本。
所以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2)仁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