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六 奉神祈报 民俗日与敬时行礼(第10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山水媚道的哲思,而单单古礼中祭祀神灵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忘。

上巳日到唐代虽然仍保存着“祓禊向中流”

(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作》)的旧俗,但那时的首都长安,已基本演变为官民曲江郊游、皇帝赐宴的游戏佳节,杜甫《丽人行》真实记录了这个节日上层阶级的活动:“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当人们进一步抛弃这个节日的原始意义,并且将游乐活动扩大时,上巳节已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的郊游,并最终演变成了现代大规模的春季旅游活动。

民俗习惯的九月初九登高交流活动,本来也属于避邪驱疫的祭祀性节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

“重阳”

一词最早见于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

,汉末才成为九月初九这个节日的别称。

唐代中叶将中和节(二月初一)、上巳节、重阳节定为三大节,以后重阳节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

重阳节登高是为了避害,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了关于这一节日来历的传说。

汉末道士费长房预见到他的弟子桓景家九月初九将有大灾难,就告诫他在那天佩戴茱萸花囊,登高山饮**酒消灾。

到这天桓景按老师的嘱咐带领全家到山上避难,晚上回家时发现鸡犬都死了。

**可以酿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酒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

的疗效,这为**成为民俗节日中的重要角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重阳登高在魏晋时代很受帝王的喜爱,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和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诗》中记载了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登彭城项羽戏马台的事。

唐代文学中吟咏重阳节的诗篇很多,最有名的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联系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对这首诗的理解。

重阳在农历中接近岁暮,诗人们登山临水时不由会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伤,这在唐代诗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有所反映:“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到了后来,重阳登高成为文人士大夫风流自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初九是他们诗酒雅集时歌咏的重要对象。

而民俗则在登山入寺敬香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要欣赏一番秋景。

同样,社日祭祀活动发展到唐代也成为人们郊游宴饮、观看社戏的娱乐日子,所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宋代,都市中人这天纷纷涌到郊外,席坐在芳树下饮酒作乐,天黑了才返回。

原来祭祀性的节日早已被追求娱乐的世俗心理异化了。

在性质分类上,古代有单一性节日与综合性节日之分,有关时令农事的节日和一些纯粹纪念、庆贺的节日多为单一性,祭祀类节日则多为综合性节日。

当然也有一些更为复杂,如“中元”

节兼容道教、佛教和民俗为一体,但从这个节日也可看出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世俗性超过宗教性,表现的是最普遍最广泛的礼乐精神之下的民俗风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电影世界交换师七年顾初如北沧元图没人告诉我这不是游戏疯批美人带崽征服娱乐圈我做噩梦能变强外室之妻恰逢雨连天万界大表哥英雄无敌之佣兵术修大巫团宠格格是食修紫藤花游记我靠脸在无限流世界装小可怜娘娘她独得帝心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快穿之反派也是有骨气的邪王火妃:殿下等着瞧七零之彪悍娘亲斗罗大陆之星罗大帝病弱权臣被悍妻喊去种田快穿三界之我的宠物是阎罗大佬星际之真千金在种田我一个NPC能有什么坏心思荣光[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