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从明、清两代的教育制度看,国子学变化较为显著。
招生范围不再像前朝那样有品第的局限,生源更为复杂,并且出现了例监(亦称捐监)制度,用钱即可捐买国子监生的资格或身份。
课程设置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增设了诸如俄罗斯学、琉球学等内容。
二、私学的发展
夏、商、周为官学时代,学在官府,教师之职多由官员兼任,官师不分,而学生的来源多为贵族子弟,普通民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
至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革,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的崛起,周王朝的文化典籍和许多掌握文化知识的官员纷纷流向各诸侯国家,加之私人藏书的出现,为士阶层广收门徒、传授知识和自己的政治、文化及社会人生见解提供了必要条件,教育自此走向民间,私学得以产生,“有教无类”
的新思想开始萌生发展。
当时自由的学术环境,催生了众多的学派,而诸子收徒讲学的方式,使其主张私学,并广泛传播,如墨子弟子“充满天下”
;许行“有徒数十人”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同时,在每一学派内部,又出现了若干分支。
如“子思氏之儒”
、“子夏氏之儒”
便是孔门的两个传授系统,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即承袭了子思一系。
私学与诸家学派相伴而行的密切关系,使得自由讲学和学术论辩的风气愈演愈烈,战国齐稷下学派堪称典范。
稷下学派始创于宣王时期,因设在稷门附近而得名,所谓“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外有学堂,即齐宣王立学所也”
(刘向《别录》)。
因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故而聚集在稷下学宫的学者有数百人,尹文、慎到、环渊、邹衍、淳于髡、孟轲、荀况等最为著名。
稷下学士往来论辩,阐述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种教育模式为齐国培养了不少人才,造就了威王、宣王之世“齐最强于诸侯”
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教育发展的另一特点是出现了一批教育家和系统的教育理论思想。
在当时众多的私学中,孔子私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后世影响最大。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意即不以出身地位来区分教育对象,给平民庶人以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同时也暗含着无论华夏或少数民族,均可成为他的学生,说明了教育的广泛性,较之前代“有类之教”
,前进了一大步。
孔子将这一思想原则付诸实践,在他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所收生徒打破了华夷的界限,他们来自于鲁、卫、晋、蔡、秦、宋、吴、楚各国,且大都出身“贫且贱”
,如颜渊居于陋巷之中,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论语·雍也》);子华“为其母请粟”
(同上)等。
由于“有教无类”
,造就了孔门“弟子盖三千焉”
(《史记·孔子世家》)的庞大规模,对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于孔子的教学内容,后人持不同观点,一说为“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一说为“六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