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中体西用 西学东渐与文明冲突(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中体西用”

思想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它提出中学、西学相互结合的原则,缓和了顽固派对西学的攻击,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打开了通路。

洋务运动兴起时,封建文化充斥中国,守旧派人多势众,他们极力反对引进西学和从事革新,痛斥“讲求西学者”

为“名教罪人、士林败类”

,但“师夷长技”

已经成为当时历史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声。

在这种背景下,洋务派打出“中体西用”

的旗帜,使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同西方科学讲求实用的精神比较自然地结合了起来。

洋务派并不是要改变中国文化中的基本东西,而是要引进西学、为我所用,采用以新卫旧、以西辅中的办法堵住顽固派的嘴巴,为西学进入中国争得了一席合法地位。

学习西方的课题从思想认识发展到付诸实践,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为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

“中体西用”

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是,“中体西用”

这一公式或原则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这一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统治,西学只是用于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

“中体西用”

既为西学东渐打开了通道,又设置了禁区,阻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特别是政治思想的传播。

至于张之洞系统阐述“中体西用”

思想,更是直接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权思想和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主张,具有明显的反动性。

其次,这一公式没有能够揭示两种异质文化互相继承、吸收和交融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而只是简单地将二者互相移植和替代,而且把本质和现象等本来统一的事物,人为地分离和割裂开来,使之成为不伦不类的东西,因而没有真正解决中西文化如何结合的问题。

(二)甲午海战之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惨景和戊戌变法喋血午门的事实,惊醒了国人。

人们才认识到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指导思想是以维护封建制度为根本目的的。

洋务派企图利用西方的技术来充实中国的军事力量,巩固封建统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事业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说明了这些活动既不能达到“自强”

,也不能达到“求富”

中法战争中,洋务派掌握的海、陆军已暴露了它的腐败无能,而中日甲午战争中,由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设备精良、武器先进的北洋水师竟然全军覆没。

这些不仅表明洋务派吹嘘的“富国强兵”

的美梦像泡沫一样破灭了,而且也彻底惊醒了国人,使他们在震惊之余,不得不进一步反思传统文化。

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体”

、“用”

关系的荒谬,认识到西方文化并非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先进和优于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与输入并非可以单纯停留在技术和器物层面上,而是需要进一步向纵深开掘。

于是掀起了中学和西学的论争,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

从此,中国采取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进行文化变革和政治改革,打破了之前的“闭关锁国”

政策和文化中心情结。

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引进走过了一条从技术到科学、从实业到文化、从制度到思想的道路,即先由武器制造技术开始,再到输入西方的自然科学;由军事技术开始,再到对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矿物学等的输入。

随着国门的敞开,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人终于意识到在孔子、孟子之外还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在李白、杜甫和曹雪芹以外尚有莎士比亚、歌德和小仲马;在四书五经之外还有物理、化学等多种学科。

向西方学习由科技逐步进入到政治的领域,是“中体西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