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六章 交流篇(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可以说,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与传统文化衍化的主干,是围绕农耕与游牧、中国与亚洲、中国(东方)与西方三重文化叠合交融并展开的。

中国文化按照地域分类,有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和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三类。

然而游耕文化传播不广,且对中原农业文化影响甚微,所以仅游牧与定居农耕两类是域中文化的主干。

从民族意义划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华文明,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甚广,但论其主干,又与北方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关系最为突出。

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中提到:“中国所吸合之民族甚多。

顾其与汉族有关系最早、且最密者,厥惟匈奴。

……此族于汉族交涉,见于史传最早者,则《史记·五帝本纪》所谓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是也。

又尧都晋阳,而《墨子》称其‘北教八狄’,则《禹贡》冀州之域,自隆古即与此族杂居。

……春秋以后,史籍之传者较富,此族之事,可考者亦多。

其见于《春秋》者,或称戎,或称狄,盖就其所居之方位名之,无关于种族也。”

图6-1-2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壁画(局部)

以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往甚早。

西周从懿王开始,西北方面的外患日益严重,与戎狄之间时有战事发生。

《汉书·匈奴传》载:“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

至幽王时外患益深,而平王东迁洛邑,实质上也是为了躲避犬戎的威胁。

春秋时期,东周王室的衰微使得“尊王攘夷”

被提上议事日程。

面对以中原为中心,北戎、北狄于北,大戎、小戎、犬戎、骊戎、姜戎、茅戎于西,以及白狄、赤狄包围的局面,齐、晋、秦等诸侯霸主纷纷以“攘夷”

相号召,向戎、狄展开攻势。

其中,齐桓公伐戎救燕,晋献公胜骊戎、北狄,秦穆公攻戎地“益国二十,开地千里”

,有效抵抗了北方及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略,造成了规模巨大的民族迁徙,各族在文化、习俗等冲突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秦朝实施的灭三族、人殉等残酷法律无疑是受到了西戎的影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则反映出中原人士对游牧民族骑射技艺与灵便服饰的接受;另外,秦地女乐传入戎地、羌人从秦地学习到农业知识,又是中原农耕文明从不同侧面促进周边草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表现。

秦汉时代,匈奴在北方逐渐强大,击败了东胡、月氏、楼兰、乌孙等政权,占据了西域的广大地区,切断了中原内陆与西域各民族及更远各国的联系。

虽秦时派蒙恬北击匈奴,迫使其北却七百里,但从汉高祖被围平城白登山直至武帝时期,西汉由于国力有限,一直都无法真正击败匈奴。

除与其保持着或“和亲”

或战争的局面外,匈奴在另一方面也成为沟通中原与西北民族贸易的中介。

武帝时,国力增强,从元光三年(公元前132)起,开始了与匈奴长达十几年的战争,西汉先后夺回了河套、河西及漠南地区。

同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特别是武帝即位第六年,张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

(《史记·大宛列传》),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

十九年后他再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东来的“商胡贩客”

,“日款于塞下”

(《史记·西域传》)。

但是西汉末年,匈奴再度崛起,阻断了丝绸之路。

明帝时,由于班超的努力,折服了鄯善王及西域各国,后又联合疏勒、康居、于阗、拘弥等国共击匈奴,最终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终其两汉,虽通西域的努力多有波折,但通过张骞和班超等使臣的苦心经营,中原文明与游牧民族乃至更远的西域各国,不断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着各方面的交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