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关系问题,整个魏晋时期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是“重名教”
,即强调以礼教、名分来规范当时贵族的放纵生活,同时也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另一种是“任自然”
,持此论者或为放纵生活辩护,或反对封建礼教的桎梏,其取向因人不同而各异。
王弼则企图把名教与自然调和统一起来。
首先,他认为,名教来源于自然。
《老子》中有一句话叫作:“朴散则为器。”
王弼解释说:“朴,真也。
真散而百行出,殊数生,若器也。
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
又说:“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
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
“朴”
就是道、无、一,也就是自然,万有、万物(包括名教)都是从自然产生的,都是大道(或“朴”
)分散的结果。
王弼在这里用体用关系来说明名教与自然的统一性。
其次,他认为,人世上的伦常也是自然的:“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重其人,所以为道也。”
也就是说,忠、孝、仁、义等封建道德主张本是人的自然天性,而以这种天性为基础的封建人伦制度因此也是自然的。
王弼不仅肯定名教是人的本性,而且肯定名教出于自然,具有自然的本质性、规律性。
王弼的这些看法代表了正始时期玄学的主要理论主张。
在正始玄学之后,就是竹林玄学,它正处在魏晋玄学的发展期。
就时间而言,其实竹林玄学与正始玄学相去不远,但二者具体的玄学主张却颇有不同。
竹林玄学时期的关注中心由老子转向了庄子,因此此时的玄学可以称为庄玄。
庄子在战国以后的两汉时期,几乎是默默无闻。
在两汉人的眼中,道家是出于史官,他们的哲学是一种“君人南面之术也”
,而庄子的哲学中心并不在社会政治,所以庄子不为汉人重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汉代人谈论的道家只是黄、老之术,黄帝和老子在其时被视为道家的代表。
由此,在思想认识的惯性作用下,正始时期玄学家的关注重心自然地主要落在老子的身上。
但是,到了以“竹林七贤”
为代表的时期,司马氏与曹氏集团的政治权力争夺日趋激烈,很多正始名士因此而被杀,这就使得稍后竹林时期的士人参政热情骤降,为全身避祸而认同于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庄子替代老子成为当时玄学的关注中心便顺理成章了。
此时的玄学家,以“竹林七贤”
中的嵇康、阮籍、向秀等为代表,所以此时的玄学被称为竹林玄学。
图4-7-2嵇康像
我们以嵇康为例,看看此阶段玄学的主要特点。
嵇康(223—262),字叔夜,做过曹魏政权的“中散大夫”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