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六 元一统始 经学建构的文化图式(第8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其后,虽然有今、古文之争,经学在东汉也产生比较严重的谶纬化倾向,但在总体上经学总是牢牢占据汉代的正统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玄学是思想界的主流,但上层统治者倡导的仍是经学。

唐代时,为了统一思想、改变师说多门的状况,朝廷命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规定儒生应明经科者皆以《五经正义》为准绳,定经学为一尊。

至宋代,理学兴盛,其产生伊始即与经学合而为一,着重于研究儒家经典。

南宋末年,程朱理学被奉为正宗,得到官方承认,而朱熹的《四书集注》则成为学校的启蒙读本和开科取士的依据。

明清两代继续尊奉理学,而经学也相应地继续保持其官学的地位。

其次,经学的另一个特征则是以儒学为主,兼容百家,依时而变,不断汇集其他各种思想,以构建适合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这一特点在汉、宋两代表现最为明显。

在两汉,经学家们在解说先秦儒家经典时,将先秦诸子之说有选择地纳入了儒学体系。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政治理念,掺和了阴阳五行学说和黄老之学,建立起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模式;其后,自西汉末年到整个东汉期间,经学又和战国时期齐学的谶纬思想合流,形成了儒学的神秘化。

这时经学所研究的儒学,包含了道、法、名、墨、阴阳五行各家的思想成分,与先秦儒家显然不同。

而宋代时,经学与理学互为表里,由阐释经义而讲“性命义理”

,人们借经学来阐发自己的见解,标新立异,疑经、议经乃至改经、删经成为一种学术风气。

因此,理学家们在辨经明理的过程中,援引当时流行的禅宗思想来解说儒经,在吸收佛、道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儒学体系。

再次,经学在治学方法上以考释经典为能事,强调实事求是的考据。

汉人的今、古文之争,讨论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异同。

这种争论,表面上是版本之争、文字之争,实际上是文字训诂和经义解释之争。

两家的争论,自始至终都未脱离儒家经典本身。

及至郑玄综合今、古文学,也是以经典的考释为基础的。

在其后的经学历史中,大体上一直是沿袭着考辨经典的路子,或以小学、音韵、训诂、辨伪、校雠的方式考经,或以注疏、阐释的方式解经。

至清代,经学诸种考辨的特点体现得更加突出。

清代的经学是在文字狱风行的严酷政治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很多知识分子是为了避祸而埋首于“故纸堆”

,但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

的姿态,反倒成就了清代经学极高的学术地位。

清代的经学尊古崇汉,以考据之学见长,重视训诂,坚持“实事求是”

的作风,形成了所谓的“乾嘉之学”

而这种“乾嘉之学”

,实际上继承的就是汉代古文经学的传统,因此,人们也习惯地称之为“汉学”

经学历史持续两千余年,一直代表着传统学术的主体内容。

其主旨是在思想领域维护封建统治,经学的发展变化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术上则对中国古代史学、文学、艺术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代经学著述甚多,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对于今人来说,了解、认识经学的优点与缺陷,对我们更好地继承传统、发展当今学术事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