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概括而言,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有两个阶段。
其一,为稍低级的“小康”
之世。
这种社会状态以夏、商、周时期禹、汤、文王、武王等英明君主治理下的大道之行的社会为榜样;其二,儒家最为向往的是“大同”
之世,以尧舜治理下的社会为楷模。
在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人们除了与自己的父母、子女亲善外,还与他人的父母、子女亲善。
老人能够善终,壮年能有作为,小孩有人抚养,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有生活保障。
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其实,无论是小康之世,还是大同社会,都只是当时存在的君主集权制道德化的结果。
在儒家的思想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儒家的仁和礼并不否定这种不平等,因为,不平等是与等级秩序同构的。
现实社会讲究等级尊卑,礼便节制人们,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与现存的制度相契合。
同时,儒家在强调礼制的同时,用“乐”
来融合人们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体现出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伦理温情。
对于儒家为政理想,人们常用“内圣外王”
加以概括。
“内圣”
,是指内在的道德修养。
“外王”
,是指外在的事功。
儒家学派认为,为政者应通过学习提高个人的人格修养。
而有了深厚的人格修养,为政时才能惠及他人。
孔子说的“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就是这层意思。
这就是由“内圣”
而“外王”
之道。
“内圣”
是“外王”
的前提和基础,“外王”
是“内圣”
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儒家的“内圣外王”
之道,体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图4-2-2《圣迹之图》(局部)
儒家“内圣外王”
的政治观,也体现了儒家的人文主义关怀。
“内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