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先秦时代,夏、商、周三代兵事,从出土兵器可观一些迹象,不过制度化的文献记载,则至周朝始大略详备。
据《周礼》六官治事,以“夏官”
司马用兵,兵源、兵用记录较详。
《通典·叙兵》依《周礼》所记总述周代兵制说:
甲兵之用,其来尚矣。
周因井田以定兵赋,夏官司马掌军戎,天子六军(据《周礼》记载,每军12500人)、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讲武习艺,无阙于时。
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凭弱犯寡则损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凌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凌政则社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此禁暴靖民之大略也。
这段话记述了周代兵制兵员人数、四季校猎演习的制度和“九伐”
的道理。
同时,《周礼》述兵,又有“大师之礼”
(发动军队行征伐之事)、“大均之礼”
(征调军赋,以供军需)、“大田之礼”
(因田习兵,检阅车徒之众,可分为校阅、田猎两类)、“大役之礼”
(营筑土木工程,以备调配军队和用于军事防御)和“大封之礼”
(两重意义:一是封疆保民,使农耕区人民安居乐业;一是诸侯互相侵凌,人民流离失所,当用兵筑疆界使之安居)。
这些礼节虽然属于周朝兵制,但其内涵和方式,一直被后世奉为范式。
比如无论哪朝哪代出师征伐都有誓师之典,即天子征众出师前祭天(类祭)祭地(宜社),然后有告庙(造祢)与祭军神、军旗(祃祭)等。
唐宋以后依旧制天子六军之说,实行六纛之制,一军一旗,因此祃祭要祭牙旗,也要祭六纛,设旗、纛神位等。
唐代文人如陈子昂、柳宗元写有《祭牙文》《祃牙文》,记述甚详。
至于大田礼,《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
汉代分南北军,秋后校阅,有“都试”
(比试考核)之法。
至北魏文成帝和平三年,校阅始有以南北两军对抗性演习,所谓“周回转易,以相赴就,有飞龙腾蛟之变”
(马端临《文献通考·教阅》)。
清康熙间又有“会阅”
典礼,宴设歌舞,立营布阵,其如“木兰秋狝”
典礼,气势尤为恢宏。
古代兵制涵盖很广,有军事领导(如从秦汉时代太尉统兵到清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武装力量(如中央军与地方军)、军事指挥、军官培养、武器装备、后勤供应等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兵役制度。
述其大略,有民军制、征兵制、屯兵制、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等。
从兵役制度的演进来看,先秦时代主要是“民军制”
(即战时临时征集兵员的制度),如周代国野制分“国人”
与“野人”
,兵员甲士皆由“国人”
临时应征担任,所谓“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诗·周南·兔罝》),而“野人”
只能跟随“国人”
之后在军中担任后勤杂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