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 优贤举学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一选官制度的设立,有两个原因:一是汉末建安时期的战乱和人口的流移,使秦汉以来的乡、亭、里的组织大都遭到破坏,“乡举里选”

的察举制已无法实行;二是曹魏政权欲削弱世族势力,改变由豪门大族把持选权而大批德才兼备之人却得不到入仕机会的局面。

关于九品中正制,《通典·选举二》曰:“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具体实施方式为:“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

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赵翼《廿二史札记》)。

中正官铨选人物有三大步骤:一是调查家世,包括其牒谱、父祖资历、做官情况、爵位高低等等;二是调查被选之人的德行和才能并给以评价;三是经吏部核实后,按品第授予官职。

依据当时品第实况,九品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前三品为上品,三品以下系卑品。

当然,被选之人的品第不是一成不变的,三年一考核,根据其德能勤绩或升或降。

而中正官自身也有品级,一般应居二品。

九品中正制实施之初,由于其考核程序的公正性、系统性及严密性,确能保证唯才是举。

但这一制度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成为代表门阀制度和强宗大姓利益的选官法则,甚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书·刘毅传》)的怪现象。

在这种情形下,寒门英俊的心理严重失衡,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咏史》)的诗句,便是对九品中正制弊端的无奈感叹。

为扭转这种社会阶层严重倾斜的局面,朝廷进行了若干调节,沿用汉以来的察举制度,并突出了考试的地位和重要性,科举制已呼之欲出。

二、科举制的形成与衍变

科举制的形成与衍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从南北朝到隋代,是科举制的萌芽阶段;由唐代至清末(1905)漫长的一千三百余年间,是科举制的实施阶段。

南北朝时察举,侧重点已由“以名取人”

、“以族取人”

变为“以文取人”

,推荐方式也变为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投考(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就制度本身而言,已显示出从察举到科举的变化。

《梁书·何逊传》载,“逊举秀才对策,范云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

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

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古今,见之何生矣”

,即是偏重才学文采的例证。

再如《北史·刘昼传》记载:“(昼)举秀才,策不第,乃恨不学属文,方复辑缀辞藻,言甚古拙”

,就是自由投考的例证。

至隋则废九品中正制,将选举权收归中央。

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