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三 耕织文明 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胡人的风尚,胡人的艺术、饮食、服装和日常生活方式,对汉族影响很大。

相对而言,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礼仪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和亲是中原汉族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之中的一条影响深远的渠道。

汉文帝与匈奴和亲时,送亲使者中行说滞留匈奴,教匈奴人学习计算方法和军事知识。

汉元帝时“昭君和亲”

的故事更为胡、汉民族共同的话语而津津乐道。

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王松赞干布遣酋豪子弟,入国子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为他掌管朝廷重要公文的写作。

金城公主入藏之前,吐蕃王就先派人到唐学汉语;金城公主入藏后,又派人向唐索求一些文化典籍。

其他如农业、水利、医疗卫生、植桑养蚕、纺纱织绢、天文历法等方面知识,也都通过和亲进入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的互补与融合仿佛河流的干和支,江河干流离开众多的支流就会干涸,支流失去干流就无所归依。

干流和支流共同成就了江河恢弘的气度,为其提供了奔腾入海的巨大动力。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合,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

图1-3-5文成公主像

当然,在两种文化的对峙中,农耕文化始终处在制胜的地位。

这种文化的制胜并不是文化的侵略,而是通过交互与渗融达到的。

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大都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一样,在入主中原后,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四书五经看了就能知道大意,他们对汉文化心悦诚服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也正是如此,“塞北江南”

成为北方大漠变游牧为农耕的美称,这同样兼含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内涵。

可见,中国古代虽然两大经济区并存,但农耕经济始终居于主导的地位,以此为根基,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以“农”

为本、文化以“德”

为本的鲜明特色。

二、农本思想

民以食为天,“食”

与“货”

是中国古代政府为政的两项主要内容。

所谓“食”

是指农殖嘉谷等物,所谓“货”

是指可衣的布帛以及市场流通中充当货币的金、刀、龟、贝。

古人将二者视为生民之本。

由于长江黄河流域以湿润、季节性气候为主,所以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农耕经济。

根据考古发现,在六七千年前的彩陶文化时期,我国就越过狩猎时期的采集经济,进入以种植业为基本方式的农耕经济时代。

这样,也就形成了因农立国、以农为本的文化观念。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农业以外的经济形式,但是,在那个眼中只有农业的年代,工商业曾经因被赋予“游业”

的身份而遭到抑制。

学者也告诫统治阶级,为政之大体,要处理好以农为本和以工商为末的“本末”

关系。

最好的治国策略无疑是抑末而务本,最坏的治国策略莫过于离本而饰末。

治理国家,就是要使人民富裕;而要使人民富裕,就要做到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