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性善在于心善,孟子打了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个问题。
他说当人们突然发现一个小孩就要掉进井里去,都会产生惊骇怜悯之情,这不是因为要讨好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要在乡邻朋友间博得好的名声,更不是怕遭到不仁德的坏名声才产生这样的心情。
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都有羞恶之心,都有恭敬之心,都有是非之心。
并将四心与四德联系起来,即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恭敬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
其中内含的正是儒家的伦理精神。
这些都是人生而就有的,这样论定的目的,在于教人如何推扩本心本性的善端,达到或者“独善其身”
或者“兼济天下”
的人生境界。
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荀子从经验主义出发,提出人性本恶、只有教育才能使他从善的理论。
为什么人性是恶的呢?因为人人都有物质追求的欲望,这是本性中具有的,用不着学习的。
人生来好利,有疾恶之情,声色之欲。
好利则争夺生而辞让亡;有疾恶则残贼生而忠信亡;好声色则**生而礼义亡。
如果顺从人的这种性情的自然发展就必然发生争夺,产生种种矛盾,最终酿成暴乱,由此可以证明人的本性是恶的。
这是一点。
人的行善,是师法教化的结果,不是人性本来的面貌。
如果人性本来是善的,就用不着教化。
人所以想要行善,就是因为他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的产生总是由于内部不足或根本没有。
为了改变人性的恶,就需要后天的教化作用,化性起伪,使人由恶变为善。
所以荀子非常注重后天的学习,并著有《劝学》呼吁人们认真对待学习。
可见,荀、孟虽都属儒家,但在人性的善恶这一问题上有不小的隔阂。
然而,孟子主性善,重心善,在于扬善;荀子主性恶,重心知,在于修善。
二者在崇尚伦理道德和彰显人性品格方面,却是殊途同归的。
尽管如法家韩非,在批判人性本恶时,排斥儒家的修身齐家之术,提倡严峻的刑赏法治,但对基本的人伦纲维,仍称为是天下的常道。
从孟子持性善论批评告子性无善无不善,到荀子持性恶论批评孟子性善说,奠定了中国人性论的基本思想。
继后董仲舒、扬雄、王充、李翱、张载等人又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董仲舒提出性三品的学说。
所谓三品,一种是情欲很少,用不着教化就善的“圣人之性”
;一种是情欲很多,即使教化也不能为善的“斗筲之性”
;一种是有情欲,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中民之性”
。
显然,上品的“圣人之性”
是善,下品的“斗筲之性”
是恶。
“斗筲之性”
和包含善恶之资的“中民之性”
都需要圣王天子奉天命教以成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