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是有感于社会的不公而说出这样愤世的话。
荀子则是以科学的哲学观为考察的基础,他发现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的仁慈而长存,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骤亡。
人所能做的就是要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这样天不能使之贫也不能使之病。
刘禹锡进一步指出天之所能,人固不能;但人之所能,天也有所不能,所以他说:“天与人交相胜。”
(《天论》)这种偏重天的自然性的认识,构成天人相分的理论基础,与偏重天的道德性的天人相应说划出疆界。
但如果溯源文化的本原意义,两种不同的理论实际上是殊途同归,只是由于不同层次的理解而导致了差异。
这也使我们必须重视人在天人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文化重体用,天人关系也有体有用。
体即天所具有的指导意义,用即人对天的效法。
古人以为圣人的心中储存的只是一个天理,圣人的行动只是法天的“天为”
而已,这中间包含了体用。
然而从中国文化内涵的基本精神而论,其本根不在体而在用,也就是法天行事,强调人的中心位置和积极作用。
以“乾”
字为例,乾是天的意思。
但在《易》中不称“天”
而是称为“乾”
。
这样不同的称呼意义上有什么差别呢?乾虽有“天”
的意思,但还有“健”
的含义,即“天行健”
。
天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变化无穷,这是天的自然之理,古人创作《易》,目的是用来教人行事,二字取舍背后包含了作者欲使人法天之用而不是法天之体的用心。
圣人也应当效法这一自然之象而施行人事,应物成务。
古代学者解释人的起源,认为人是受天地之气而生成的,既然如此,讨论人性,必定本乎天,本乎天,就应当法天,没有谁能违背天的法则而能成德布治。
因此,孔子在称赞尧时,最重要的是肯定他能法天而治:“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近代学者方东美强调人处于宇宙的中心位置,兼有天地的创造性和顺从性,在宇宙生命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中极尽参赞化育的天职(《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了解天人关系中“用”
的意义,不仅能够融合中国文化中天人相应与相分的歧义,而且可以深刻领悟那种充盈于古代学士骚人精神境界中的“中得心源”
、“妙造自然”
的真谛。
二、伦理与政治
人类为了生存,除了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建立一套维持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以调和人们内部的关系。
在社会关系方面,“天人合一”
观念同样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由原始宗教意识向人文自觉意识的演进,从“神人以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