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中体西用 西学东渐与文明冲突(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西学东渐”

的过程与分期

与此相比,道光、咸丰以后“西学东渐”

的第二次**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而来,致使国人对西学的吸收和排斥所产生的冲突更显得巨大而沉重。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系列侵略战争均以清政府的丧权辱国告终。

湖湘文士欧阳鼎在甲午战争后,痛苦反思而作的《七痛》,就是近代文化学者对西学既接纳又排斥的矛盾心态的反映。

在整个近、现代社会的“实业救国”

、“教育救国”

、“科学救国”

和“师夷长技以制夷”

等思潮,都毫不例外地围绕着救国存亡这一社会现实主题而开展。

但是,如果要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仍然是西学与实学的交融。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间,西学东渐已经改变了传教这种单一的模式,而是扩展到了诸如传教士、翻译局、新学堂、洋务、外交使臣与留学生等多种渠道。

西方器物、西方书籍、西方学理、西方教义、西方政治等纷至沓来,形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强大冲击波。

这一过程如果按照时间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围绕鸦片战争兴起“师夷长技”

的思潮,林则徐、魏源、姚莹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林则徐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非常注意了解和研究国外的事务,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为了掌握“夷情”

,他在广州组织懂外文的人才,对外国报纸和书籍进行翻译,编译成《澳门新闻纸》。

另外,他整理编写了《四洲志》,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关于世界地理方面的书籍,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概况。

除此之外,他还组织有关人员摘译西方报刊上议论中国的各种言论,编辑成《华事夷言》,介绍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

林则徐“采访夷情”

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外国人的先进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这一指导思想使林则徐等一些进步政治家、思想家同那些抱残守缺、闭目塞听的一般封建官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魏源一生精于漕运、盐法、河工、兵饷四大政务,这种实学精神成为西学接受观的基础。

他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完成了著名的百卷本《海国图志》,这是中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它的刊刻问世,对国内有识之士开阔眼界、了解世界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开宗明义地提出“洞悉夷情”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现实主张。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早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冲击了自明、清以来唯我独尊,视外国为“夷狄”

,中外关系为俯仰关系的愚昧传统,大胆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开创了为拯救中国、抵抗外国侵略而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河。

这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在中国近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一直为各阶层的先进人物所遵循。

继魏源之后,姚莹、徐继畲、梁廷枬、蒋敦复、汪文泰、何秋涛等人相继编撰了《康纪行》《瀛环志略》《海国四说》《英志》《红毛番英吉利考略》《朔方备乘》等一批有关西学的著作,这一学术思潮直接开启了洋务运动。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在近代中国既有积极作用,也有历史局限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