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 诗骚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四节诗骚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思想

banner"

>

中国文学形象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心境与历程,其发端于远古时期,所谓“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至于其发展虽有古今之辨,但具有同等文化的普遍性与传统性,所谓“古今之水不同,同者湿性;古今之文不同,同者气脉”

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中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西方文学之演进如放花炮,中国文学之演进如滚雪球。

西方文学之力量,在能散播,而中国文学之力量,在能控搏。”

如果要追溯中国文学这一“雪球”

及控搏力量的形成,那么,章学诚的“廊庙园林,江湖魏阙,旷世而相感,不知悲喜之何从,文人情深于《诗》《骚》,古今一也”

的观点,无疑是一种颇为形象的回答。

而且,从诗骚传统这一视角关照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有助于阐明其与文化思想的融贯与互彰。

一、精神偕同与情感异流

近代学者牟宗三在《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中说过:“我现在之看文化,是生命与生命的照面,此之谓生命之通透:古今生命贯通而不隔。

……此生命流之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具体地说,一首诗,一篇文,一部小说,圣贤豪杰的言行,日常生活所遵守的方式等,都可以引发我了解古人文化生命之表现的方式。”

其中的“生命流”

即是文化传统,以其来认识作为文学艺术的诗骚传统,自然更能通过情感的抒发而感受到贯通不隔的生命意识。

当然,文学昭显于时,在声音与文字,而传播于后,文学依赖于文字,尤其是中国文字,就使其更是多了一分美学的华彩。

近代文学史家刘麟生在《中国文学概论》中首列“文字与文学”

,引述了郑樵《通志》所说的“梵有无穷之音,而华有无穷之宇。

梵则音有妙义,而字无文采;华则字有通变,而音无锱铢”

的观点,得出“中国的文字,是先从视角上感人;西方的文字,先从听觉上感人”

的结论。

考察中国文字的象形、象事与象意,可谓孳乳进化,以致钱穆也感叹“中国文字之发展史,其聪慧活泼自然允贴,即足象征中国全部文化之意味”

由此可见,文字也好,文学也罢,二者反映的都是文化的意味,至于诗骚传统所引领的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演进,亦当作如是观。

图5-4-1孙过庭《书谱》(局部)

《诗经》与《楚辞》之所以被后世视为文学的源头而加以尊奉,与其出现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人文演进的产物。

诗骚之前,文学作为艺术的萌芽,尚处在巫乐、巫舞的襁褓之中,人性屈从于神性,在原始宗教“神人以和”

的朦胧间表现自然的和谐。

到了《诗经》时代,一切神性物都已人间化,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的以鹿比喻嘉宾、“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

的以凤凰比喻圣人等,都显示了这种人文的演进。

可以说,正是由于《诗经》中神祇的人情化、人性化,《离骚》中的神祇进一步展示其纯美的人格世界,才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发轫期的核心意义,以及其衣被后世的控搏之力。

先秦时代,出于广义的文学观,学者往往把《诗》三百首当作“人文”

意志的形象化创造,如《虞书》的“诗言志”

、孔子的“思无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的纸片人都是龙傲天我靠充钱当武帝我靠生崽火爆全星际姜丝阿伽雷斯我要做阁老混迹海贼世界的白熊带着LOL电竞经理系统回S3小良药一胎两宝:总裁爹地哪里逃重生浪潮之巅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精灵之这个捕虫少年稳如老狗我从不开挂虎出山神州雁回糟糕!总裁你的新娘是大佬成神从种田开始我在山海经成神萌宝妈咪是机长斗罗:蛛皇传说美漫大魔王墨尔本,算到爱欢想世界[娱乐圈]姐妹,搞桃浦吗在影视世界里降妖除魔不会真有人觉得修仙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