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三 兴象高妙 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段话成为文艺史家在说明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时经常引证的重要史料。

然从“八阙”

的名目来看,其由初始之民、氏族图腾到天地之德、万物之象的演进,充分显示了兼括自然与人生内涵的特质。

而与早期具体单一的巫乐舞相比,“八阙”

乐歌还表现出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其对天地神灵所作的形而上的讴歌,则将原始思维作了理性化的提升,以便汲取、融会天人的宇宙精神。

基于此,《周易》的卜辞卦象才有了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上》中所说的“象天法地,是神兴物”

以及“为一代之法宪,而非圣人一己之心思”

的普遍意义。

正是完成了由原始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中国古代艺术的弘道精神才得以彰显,而儒、道学派对道的认识与推崇,也为艺术之道奠定了学术基础。

由原始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反映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艺术精神与审美意识当中,从主张天人和谐,进而更多地矗立人的形象,以突出人的博大的精神的境界。

孔子所提倡的“仁”

,可以说是人伦精神的体现,不仅体现了对人的关怀,而且体现了对礼的重视。

《论语·先进》记载了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并各言其志的故事,听了大家的志向,孔子仅仅对曾晳所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风,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志向表示赞赏,并且感慨地认为,只有他自己和曾晳能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

玩味其意,曾晳所描绘的人生境界兼含了仁与礼的人伦精神,正是源于“神人以和”

而理性化后的艺术精神。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此曾作了这样的阐释:“曾晳之学……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视三子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

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颇得古人之用心。

此外,荀子也认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伪即人为,极简明地阐发了儒家学者对艺术之人格美的重视。

对于《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载的“孔子学鼓琴于师襄”

的故事,徐复观作了这样的阐释,其认为“曲”

、“数”

是技术问题,“志”

是形成一个乐章的精神,而“人”

则是呈现某一精神的主体人格。

由此推广,儒家谈乐与美、善的关系,有“子闻韶”

之叹;谈乐与仁的关系,有“乐言是其和也”

之说;谈乐与政教的关系,有“夫声乐之入人也深,故化人也速”

之论;谈乐与人伦的关系,有“乐者通伦理也”

的诠解,诸此种种,无不在弘扬乐用之“道”

,从而喻示主体人格的精神。

与儒家学者不同,道家学者有“反智”

、“反人文”

的倾向,如老子的“大智若愚”

、“大音若稀”

,其本质是要排斥人为的矫揉造作,从而使人更接近于自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