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内圣外王 儒学的形成与人文理想(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孔、孟、荀的学术思想

作为学派意义上的儒家,自孔子始。

其实,孔子生前,并没有以学派标举,只是孔子死后,弟子众多,渐有派别之称,并因递相传授,学术分化,有所谓“儒分为八”

之说,成为一个具有多个分支流派的学派。

尽管分支学派众多,然就其对学术史的贡献而言,先秦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三家为要。

兹分别介绍如下。

孔子,名丘。

春秋末年人。

出生于鲁国。

他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代。

按照周代宗法制度,五世亲尽,别为公族。

孔子先祖渐失诸侯之姓。

到六世祖孔父嘉时,因华父督作乱被杀,后代避难于鲁。

孔子的家世从诸侯而公卿,从公卿而沦为士民,是西周春秋时代由宗法制度和社会发展原因所造成的贵族沦为平民的典型。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被特许享有祭祀上天和祖庙的特权,再加上从西周初年开始,就注重保存传统文化,礼乐制度保持得比较好。

所以,晋世卿韩宣子,到鲁国观书;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礼。

孔子生长在这么一个礼乐文化浓郁的氛围中,很快就成为一个博学的儒士。

他中年曾一度入仕从政,后聚徒讲学,并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晚年整理书籍,著书立说。

孔子的学术思想颇为丰厚。

择其大者,可从“仁”

、“礼”

、“智”

三方面考察。

《吕氏春秋·不二》言:“孔子贵仁。”

一语道破了孔子学说思想的核心。

据清人阮元统计,仅《论语》中,“仁”

字就出现了105次之多。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

既是一个易于追求而又难于保持,并且需要不断追求的至上的善,又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精神境界。

“仁”

的基本内涵是“爱人”

、“泛爱众”

但这种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博爱,而是一种基于人的自然情感的有等差、亲疏之别,由近而远的推扩式的爱。

孔子这种“仁”

的内涵,反映出原始儒家由旧文化的神秘宗教性质转化为理性哲学的重要观念。

首先,孔子论“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