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南北朝时期,从广译佛经进入深入地研究佛经,讲经和著述之风甚盛。
围绕研究佛经的不同和理论主张的差异,出现了涅槃、成实、三论、毘昙、地论、摄论、楞伽等学派。
继魏晋盛行般若之后,涅槃佛性学说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
竺道生(355—434)在南朝大讲“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一阐提人(谓善性灭绝者)皆得成佛”
和“顿悟成佛”
的理论,在佛教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南朝宋文帝和梁武帝等人都提倡这个理论。
从此,般若空义和涅槃佛性理论成为中国佛学的两大理论支柱。
《大乘起信论》虽题为印度马鸣造,陈真谛译,实际是南北朝末期的编译著作。
此书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心)生来即具有善(真如、净)、恶(无明、染)的两个方面,前者即众生所秉有的佛性,后者即情欲烦恼;前者被后者遮蔽不能显现。
此书主张通过信奉佛教,坚持断恶修善,就可使佛性显现,达到解脱。
这种佛教心性论不仅为隋唐大部分佛教宗派所吸收,对哲学界心性论的兴起也有直接推动作用。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书中那位矢志不移去西天取真经的唐三藏。
唐三藏确有其人,他的法名叫“玄奘”
,又称“唐三藏”
,也就是俗称的“唐僧”
。
他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本国人主译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佛教法相宗的中土创始人。
他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人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三十国,带回大量佛教经典。
从贞观十九年(645)开始,至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1335卷。
玄奘精通梵、汉文字,且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又亲自主译,因此他所译的经典,精确得当,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超前绝后的光辉典范。
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在佛教方面,而且在学术方面,都是非常重大的。
他不仅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译传了大乘瑜伽空宗一系的经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般若经》也完全翻译过来;又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典几乎全译过来。
他取经过程中所著的游记《大唐西域记》,已经成为研究当时西域、中亚和印度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必备的文献。
图3-4-2玄奘取经图
其实在玄奘法师之前,中国就有多位西行求法者。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是朱士行。
朱士行是曹魏时代颍川地方人。
少年出家,他出家后,专心精研经典。
当时最流行的译本是《道行般若》,他在洛阳便常常讲此经。
但因感当时所译的般若经文句艰涩,难以理解。
他慨叹大乘里这样的要典竟译得不彻底,就发愿寻找原本来弥补这一缺憾。
甘露五年(260),他从长安西行出关,穿过沙漠,辗转到了大乘经典集中地的于田。
在那里,他果然得到《放光般若》的梵本,凡九十章,六十余万字(二万余颂)。
后命弟子送回洛阳。
他自己则留而未归,以80岁高龄病死西域。
另一个求法者是被称为“5世纪初的伟大旅行家”
的法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