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八 取则天象 天数之学与科技文明(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唯浑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台铜仪,则其法也。

图2-8-1张衡像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论天体结构的三大理论,即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

宣夜说因为没人传,所以消亡,盖天说因当时观测不准,所以不被史官所用,只有浑天说成为古代官方天文学的代表,而东汉太史令张衡的天文成就正是以浑天理论支撑的。

而从古代天体结构理论看文化思想,有几点是比较明确的:其一宣夜说的消亡与其理论的假设性相关,而浑天与盖天的长期存在,说明了可观测的实证思想占据了上风,且具有某种经验化倾向。

其二,浑天说与盖天说比较,浑天说始终处于优势,其关键在于为官学所掌,即官方天文学,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古代科技思想受政治观念的影响。

其三,天体结构理论的发展始终与历法的演变相关,这又鲜明地带有授时制历的农业经济文化特征。

三是授时制历的成就:历法属数理天文学,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但同时它又是贯通天人的纽带,具有某种政治化的神秘意识。

历法的制定缘于对太阳回归年的观测,所谓“历”

,就是调配年、月、日的具体方案;而“历法”

则是制历的规律与法则。

作为农业社会,授时制历,以应农时,以定民心,是帝王极为关注的问题。

但因观测与计算出现的时间误差以及一些天文异象的出现,改历也成为王朝政治的一件大事。

图2-8-2徐光启像

考察古代历法制度,在先秦就相传有“古六历”

: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秦至西汉前期采用颛顼历,汉武帝时改制《太初历》,为第一部较完备的古代历法。

继此以后,汉有《三统历》《后汉四分历》《乾象历》,南北朝有《大明历》,隋有《皇极历》,唐有《麟德历》《大衍历》,宋元有《统天历》《授时历》,其中郭守敬、王恂编制的《授时历》为古历中最精良之法,也是中国古历的终结。

明末崇祯二年(1629)徐光启组织历局,聘请传教士罗雅谷、汤若望(J.A.S.VonBell)参加编译,制成《崇祯历书》,已采用西历计算系统与天文概念;至清顺治元年,汤若望删削此书,更名《西洋新法历书》,又编成《时宪历》,已与中国传统古历法不同。

从数理天文学的意义看古代历法,不仅要解决计年月日,设置闰日诸端,还牵涉到诸如对日月五星运动的计算、对日月食的预报、昏旦中星和时刻的测定等问题。

其中有三方面最为突出:

一是因对太阳回归年的测定,我国古代制定了较为系统的计算单位和记录方法。

早在商周阴阳历中已有平年、闰年、大月、小月之分,并使用“干支纪日法”

,即用“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单数相配,六十一循环,称“六十甲子”

至东汉,复改先秦时岁星纪年法或太岁纪年法,而为干支纪年法,构成特有的计时体系。

二是二十四气体系的完成。

西周至春秋时期,以圭表测日影,以确定“二至”

(冬至、夏至)、“二分”

(春分、秋分)四气的时刻,而至《吕氏春秋》所记,已增加“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四气,到《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气已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