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三 耕织文明 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第8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而对人道的重视,又体现在耕织文明中产生的民本思想。

从抽象的概念来看,作为古代最高标准的“人”

,要求他的品德同天地一样崇高广大,他的见识如日月一样明锐,他处事仿佛四时交替的规律一样有条不紊。

就具体的人而言,孟子最先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观念,强调能得到天下百姓拥戴的人才能成为天子。

这种贵民思想从何而来?若究其根本,则在于民(农)乐国(君)泰的政治意志。

说到古代社会的统治之术,即国君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便会想到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

魏徵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时,多次以船和水的关系来比喻君民关系。

他说国君犹如船,平民犹如水;水能够载船,也能够将船掀翻。

这个比喻最早出现在《荀子》中,可见这种思想由来已久。

这个平易浅切的比喻太有说服力了,所以高高在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认识到不是天子一人说了算,治国必须强调有道,这样天下百姓才推举你为一国之主;否则人民就会将你扔得远远的。

民本思想决定了人民在君民关系中容不得忽视的地位。

由于以民为本的观念出自农耕经济社会安居乐业的心态,所以要在作为古代统治思想的儒家“王道”

和法家“霸道”

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以德治为本的“王道”

自然是统国安民的首选良方。

“王道平平”

、“王道****”

、“王道正直”

这些词,为向往幸福生活的人们反复使用。

理想的王道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孟子对此有一番描述。

在回答梁惠王治国之道时,孟子说,要想实现王道,必须首先解决老百姓的吃穿问题。

治国者不让农民耽误农时,那么种的粮食就可以吃不完;不让渔夫用细密的渔网去池塘里打鱼,那么鱼鳖就可以吃不完;让樵夫按季节有计划地进山林砍柴,木材就可以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百姓活着就没什么遗憾了。

这是王道的开端。

给每户五亩的宅第,让他们在周围种上桑树,年过五十的人就可以穿绸缎;精心饲养家禽,七十以上的老人就能吃上肉;给每户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他们的农时,几口之家就没有饥饿的人;认真办好地方学校,教导他们孝悌的道理,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如果做到这些,而不能称王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齐宣王羡慕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而跃跃欲试,为引导他走上王道政治,孟子反复强调“推恩”

,他说尊敬自家的长辈,再推广到尊重别人家的长辈;爱自己的孩子,再推广到爱别人的孩子,这样就可以运天下于掌握之中。

广施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

运用这种推恩方式,孟子在回答当时侯王关于统一中国的设想时,明确指出只有保民而王,才能所向披靡,无敌于天下,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很显然,这种德化政治意识来自珍爱家园的农耕文明。

如果推广开来,就是中国人历来倡导的和谐的世界大同境界。

不单只有孔学倡扬大同太平的社会,墨学的反对战争,道家的无为而治,阴阳家的五德终始,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的。

虽然他们所说的“天下”

并非真正的天下,但可以说他们的理想是以他们观念中的全世界为目的的。

尽管中国古代征伐兼并不息,战事频仍,然而说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伦理性的和平主义世界观为政治文化理念的社会,并非是无根之谈。

图1-3-11《吕氏春秋》书影

从文化结构来看,中国文化的循环性与宏整性,也和适应农耕经济的时序月令意识密切相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