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利物浦(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我们约谈半小时后告辞握别。

罗士培教授有个习惯,颇好笑,他谈话时,仰着头,眼睛好像总是望着天花板。

倘若不是他的诚恳,简直有人疑他旁若无人。

我出来后对涂君说句笑话,说罗士培的眼睛总是好像望着天花板,他大概从未知道同事里面有个那样秀美的奥德姆女士吧!

记者在利物浦时参观了利物浦大学(建筑学最著名),大规模的船坞(有许多轮船都闲空着),利物浦的贫民窟(所谓“Slum”

,该处是在英国最大的贫民窟之一,衣服褴褛,房屋破烂,触目皆是)。

此外在建筑上比较特别的是利物浦的“浮码头”

,他们称为“landingstage”

,因为在那海岸旁的潮水涨落得很厉害,最高时涨到三十四呎,低时十一呎,所以为搬货及搭客上下的便利,不得不有浮着的活码头。

该码头长二千五百三十四呎,平均阔八十呎,高出水面六呎到八呎,用铁链系在岸旁,价值二三十万镑,工程殊为宏大,走上去简直是陆地,不觉得是在什么码头上。

不愧为帝国主义对外实行经济侵略的大本营的规模!

还有个尚在继续建造中的大建筑物是利物浦大教堂(LiverpoolCathedral)。

世界第一宏伟的大教堂是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高四百十八呎,利物浦这个才造好一部分的大教堂也有三百零八呎高,欲抢得第二把交椅。

自一九○四年开始建筑以来,建筑了近三十年,尚未完工,其工程浩大可想。

记者去瞻仰时,不得不惊叹该处大贫民窟里的许多贫民集合起来,哪比得上这个上帝的福命啊!

听说对此事捐款最踊跃的是该处的资本家。

帝国主义最欢迎的是《圣经》(见《海上拾零》),资本家所欢迎的又是大教堂!

在英国的华侨,最多的是在伦敦(当另文记之);其次要算利物浦了,有三百八十人,其中约有一百八十人做轮船上的水手,火夫及极少数的管事人(Steward,类于茶房头的职务),现此中失业者已有六十八人,此外有几家小菜馆及小商店,大概只专做本国人的生意,其余的大多是洗衣业,也仅靠老主顾勉强维持着(曼彻斯特也有二十几个华侨,全是洗衣业,几乎全有了英籍的妻子)。

他们大多娶了英国女子,冒着险到英国谋食的华侨,教育程度原很低,有许多中西文字都不识,而英国妻子至少受过高小教育,所以大半受妻子的管辖,惧内者居多,因为写信记账以及许多事都需要仰仗她们,利物浦也有华人麇集的中国街(其实叫“peelstreet”

),记者也去“巡阅”

一番。

当然都是小店,有好几家关了门,“寄人篱下”

,免不得随人倒霉了!

并到该处一家中国菜馆里去吃过两次饭,看见几个中英合种的男女小孩,真长得健美可爱,和他们瞎谈一阵,觉得他们天真烂漫,性情都很和蔼。

有个三岁的孩子,只头发是黑的,其余就全似个洋囡囡,可爱极了,我简直想把他抱回中国来。

这家老板是个广东人,老板娘是个大胖子的英妇,他们有个合种的女儿已十八九岁,有着一副婀娜的美态,一对妩媚的慧眼,说着一嘴的莺声软语,婉转动听,听说已和一个英国人订了婚,准备明年出嫁,怎样的英国人却不知道。

涂君谈起他有个好友赵云鹏君,在利物浦大学专攻桥梁工程,也是《生活》的读者,最近因肺病进了医院,听见记者来的消息,以不得一见为憾。

我说我应该到医院里去慰问他,便于十二月一日下午买了一些水果,约同涂君和特由伦敦赶来利物浦陪我同赴爱尔兰的张似旅君,到医院里去看他。

他住在一个大病室里,有几十个病人一排一排地沿着四面的墙旁榻上躺着,布置得很整洁。

他也穿着睡衣躺着,我们三个在病室门口伸着脖子看清了他的榻位,便蹑手轻脚地偷移到他的榻旁。

经涂君介绍后,我和他很诚恳地握着手,并把水果捧给他。

他看见我们来了,欢喜得什么似的。

我们听见他说,医生说已可无碍,身重加了两磅,不过还需疗养,也非常替他欢喜。

我们除竭诚慰问外,不敢多谈,于郑重道别后,又偷偷蹑蹑地跑出了病室,已是万家灯火了。

当夜我便和张君乘轮赴爱尔兰的首都。

一九三四年一月四日,伦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