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明代瀹散茶茶器缤纷现(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青藤画派鼻祖徐渭说:“虎丘春茗妙烘蒸。”

茶青摊晾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曾记载过一种被称作“痷茶”

的饮茶方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

这是有文字记录的散茶瀹泡法的源头。

既然唐代已经有了此法,为何没有流行开来呢?陆羽接下来的讲述道明了原委:“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于戏!”

陆羽说痷茶这种形式与茶中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一起煮沸,或扬起汤来让汤柔软,或在煮的时候把沫饽去掉的形式,都使茶汤变得像沟渠里的废水一样了。

这样的习俗流传不已,可惜呀。

陆羽这么说的原因是唐代的煎茶讲究欣赏汤花沫饽,上述形式看不到汤花沫饽故不为茶人所取。

这一点《茶经·五之煮》讲得很清楚,煮茶要:“育其华也。

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

沫饽,汤之华也。

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明代,以散茶瀹泡为主,但点茶依然在一些文人饮茶中有所留存。

朱权的《茶谱》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本茶书,成书于1440年左右,此书前承唐宋传统、后启明清茶风,意义重大。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受封宁王,曾助燕王朱棣称帝。

《茶谱》中可以看到永乐年间韬光养晦的朱权还在以点茶待客:“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

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

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

候茶出相宜,以茶筅击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置于竹架,童子捧献于前。

主起,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泻清臆。

’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

’乃复坐。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

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

明代屠隆的《茶笺》中亦记有点茶:“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

若手颤臂亸,惟恐其深,瓶嘴之端,若存若亡,汤不顺通,则茶不匀粹,是谓缓注”

,“凡点茶,必须熁盏,令热则茶面聚乳,冷则茶色不浮。”

绿茶撮泡

弘治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邱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记:“《元志》犹有末茶之说,今世惟闽、广用未茶,而叶茶之用,遍于全国。”

与屠隆《茶笺》成书时间相仿的《茶考》、《茶录》已经有了对散茶瀹泡的文字记录。

1593年,《茶考》问世,作者陈师系嘉靖三十一年举人,《杭州府志·循吏传》记其曾在杭属府县任职。

陈师的《茶考》记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由“杭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