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拙朴紫砂器幽野之趣者(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其与陆子冈的制玉、江千里的螺钿、张鸣岐的手炉齐名,为人所珍。

许次纾《茶疏》论:“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

《阳羡茗壶录》载:“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时大彬在紫砂壶领域中还有一大贡献,即将紫砂壶在型制上由大壶向小壶进行了转变。

如我们过去所说,万事的变化都有它的底层逻辑做支撑,那么紫砂壶由大转小的原因在哪里呢?这须得从明代一个非常有名的文人茶“岕茶”

聊起了。

前文有述,元初马端临编撰的典章制度史《文献通考》中曾记:“始知南渡以后,茶渐以不蒸为贵也。”

自那时起至明代,绿茶散茶基本上以炒青、烘青工艺为主,有意思的是绿茶蒸青工艺却在晚明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绽放出一朵盎然之花——岕茶。

明代陈继儒(1558—1639),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与董其昌齐名,学识广博,诗文、书法、绘画均所擅长。

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给崇祯帝上疏曾言:“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

陈继儒在《白石樵真稿》中说朱元璋“敕顾渚每岁贡茶三十二觔,则岕于国初已受知遇,施于今而渐远渐传,渐觉声价转重。”

可见岕茶在明初废团饼改散之后,未趋炒青大流,依然保留了蒸青工艺,岕茶工艺是先蒸后焙,明闻龙《茶笺》记:“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岕宜于蒸焙,味真蕴藉,世竞珍之。”

明晚期,岕茶名声渐大,陈继儒所辑《农圃六书》说其为“浙中第一”

明时大彬紫砂壶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长兴顾渚山野生茶园

“岕”

,指介于两山之间。

岕茶,据长兴知县熊明遇约成书1608年的《罗岕茶疏》解释:“两山之夹曰岕,若止云岕茶,则山尽‘岕’也。

岕以罗名者,是产茶处。”

岕茶主要产于江苏宜兴与长兴交界处,稍偏长兴一侧的罗山。

长兴、宜兴即唐代贡茶顾渚紫笋、阳羡茶的产地长城、义兴。

周高起于1640年左右成书的《洞山岕茶系》说:“至岕茶之尚于高流,虽近数十年中事。”

岕茶保留蒸青工艺是有原因的,熊明遇记:“茶以初出雨前者佳,唯罗岕立夏开园。”

立夏开园的茶青枝叶成熟度高,不再细嫩,这种茶青如果再用炒青工艺制作已不适宜。

这一点许然明在《茶疏》中做了详细说明:“岕之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

缘其摘迟,枝叶微老,炒亦不能使软,徒枯碎耳。”

明末张大复《梅花笔谈》中说:“松萝之香馥馥,庙后之味闲闲,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

然其妙在造,凡宇内道地之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可见岕茶的品质优劣与工艺是分不开的,“其妙在造”

周高起说岕茶“叶筋淡白而厚”

,“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

,令人叫绝的是,岕茶更有奇妙的乳香。

熊明遇《罗岕茶记》就说洞山岕“味甘色淡,韵清气醇,亦作婴儿肉香,而芝芬浮**,则虎丘所无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