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突出了群牛对于生态资源的主体选择性;不过,《经律异相》改写、删减掉了其中带有重复之嫌的内容,则降低了其中暗含“消极修辞”
的表达效果,西晋译经原文为:
譬如群牛志性调良,所至到处,择软草食,饮清凉水。
时有一驴,便作是念:“此诸群牛志性调良,所至到处,择软草食,饮清凉水。
……”
时彼驴,入群牛中,前脚跑土,触娆彼群牛。
亦效群牛鸣吼,然不能改其声:“我亦是牛!
我亦是牛!”
然彼群牛,以角牴杀,舍之而去。
原译文中的驴,其心理活动的描述虽有些重复,但带有“不服气”
的意味更加明显,意似在强调享用水草资源的众生平等性:群牛能够择软草食,饮清凉水,我怎么不能?驴子不是故意地、主动地挑衅,而更要有理由理解为,是面对资源平等享用的一股情绪冲动下,竟然深一脚浅一脚不假思索、不计后果地冲进了牛群;特别是其吼声居然也要效法牛叫,公然要执著地表现为要冒充为牛(吼声的重复性描述就强化了其决心与急迫)的样子,这就带有了让对方具备反击理由的挑衅性,群牛也就忍无可忍。
而与其说是为群牛“择软草食,饮清凉水”
的资源享用本身所动,毋宁说是为群牛那种三三两两,旁若无人地享用丰美水草的那种悠闲自得的神态所动,驴子这才被激发出了对自身低于群牛等级不满的愤懑,以至丧失理智,未经对方允许就加入了其行列。
注意这里描述是“触娆彼群牛”
而不是“触娆彼牛”
,那可不是招惹一牛,岂不惹恼了若干头牛,激发了群体的“互相感染”
的“公愤”
?牴(觝)这一动作描写来自《淮南子·说山训》:“熊罴之动以攫搏,兕牛之动以觝触。”
是野牛的那种平日与同类角斗都采取的、带有本能特长的自卫性动作。
于是我们看到,在西晋译经的文本中,故事对于这一戏剧性场面的描述,更有表现力。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不同族群间的利益之争,外来者驴子试图与土著也就是自然资源最先占有者牛族群共同分享生态资源,遭到土著的竭力反对和围攻,以致丧命,牛群成功地维护了一方霸主的独尊地位。
这当然也是古代印度宗教之争的一个动物世界的形象反映。
牛引洞穴获仙果,食仙果变形故事,也渲染了牛的神性。
“相传云,先佛未出世之时,有一放牛人牧数百头牛,驱至林中,有一牛离群独去,常失不知所在,至暮欲归,还到群内,而光色姝悦,鸣吼异常,诸牛咸畏,无敢处其前者。
如是多日。
牧牛人怪其所以,私候目之,须臾还去,遂逐观之。
见牛入一石孔,人亦随入,可行四五里,豁然大明,林野光华,多异华果,灿然溢目,并非俗内所有。
见牛于一处食草,草色香润,亦人间所无。
其人见诸果树黄赤如金,香而且大,乃摘取一渴,心虽贪爱,仍惧不敢食。
少时牛出,人亦随归,至石孔未出之间,有一恶鬼夺其果留。
牧牛人以此问一大医,并说果状,医言不可即食,宜方便将一出来。
后日复随牛入,还摘一颗,怀欲将归,鬼复遮夺,其人以果内于口中,鬼复撮其喉,人即咽之。
果既入腹,身遂洪大,头虽得出,身犹在孔,竟不得归。
……年月既久,渐变为石,犹有人状。
后更有王知其为仙果所变,谓侍臣曰:‘彼既因药身变,即身是药,观虽是石,其体终是神灵,宜遣人将锤钻斫取少许将来。
’臣奉王命,与工匠往,尽力镌凿,凡经一旬,不得一片,今犹现在。”
[7]这里,与中国的蛇引获仙草故事倒是颇为类似。
而牧牛人吞果后身腹庞大不得出洞,最终变为石人的处罚,对贪婪者富有警示意义,是此叙事的另一母题意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