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株,百姓竞献之。
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
……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方便经济贸易。
但同时又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环境恶化。
在运河沿岸栽种柳树能够在短时间内,弥补生态人为失衡状态。
这也是隋炀帝君臣趋善避恶、协调自然与人关系的聪明之处,对后世影响很大。
如白居易《隋堤柳》诗云:“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可见那些小说中语非无根之谈。
韦庄《秦妇吟》有“修寨筑尽御沟柳”
。
而直至宋元人还讲这样的经验:
存旧堤以捍风浪,栽柳十余万株,数年后堤岸亦牢,其木亦可备修补之用。
[2]
南陂民父祖,常濒御河种柳,输课于官,名曰“柳课”
。
[3]
又孙高亮《于少保萃忠全传》第十传写于谦巡视黄河所经的河南一带,考察到种树的必要性:“堤傍种树,以固根基。
每五里立一铺,专人看守。
少有坍损,即时修补,至今保全水患之功甚大。
公每见河南、山西大路遥远,当暑热炎天之时,商贾往来,又无遮阴(荫)少息之处,多有喘渴中暑而死者。”
为固堤和商贾这双重利益:“乃使人夹道两傍,排种柳树极多,不三五年间,柳树渐长成阴(荫)。
公又于大路中筑高埠数十处,傍边多开壕堑,亦种柳树万株。
……至今柳树合围成阴,行人得水以舒渴。
古迹犹存,实万代之绩也!”
[4]
清代名将左宗棠远征西域的“西部开发”
,亦广植柳,以期从根本上扩大植被以改善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也是将中原植物载植的物质文明及生态观念播散边疆。
如清人杨昌濬《恭颂左公西行甘棠》一诗记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写萧云仙为官西蜀,亦身体力行带领百姓四处植柳,“共栽了几万棵柳树。
众百姓感激萧云仙的恩德,在城门外共同起盖了一所先农祠。
中间供着先农神位,旁边供了萧云仙的长生禄位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