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雨霁,行滩上,得一蚌颇大。
偶拾视之,其中有龙蟠之迹宛然,鳞鬣爪角悉具。
先君尝亲见之。”
[8]
南宋周密还颇有兴致地复述:“《老学庵笔记》言,寿春县滩上有一蚌,其中有龙蟠之迹,以为绝异。
余尝于杨氏勤有堂见其亦类此,疑即寿春之物。
既而邻邸有六家,有客人持一蚌壳求售,其中俨然一蛇身,累累若贯珠。
乃知天壤之间,每有奇事。”
[9]
从自然身体的角度来说,蚌与蛤和扇贝同是壳类软体动物,但蚌生活于淡水江河湖泊,蛤和扇贝生于海洋。
所以一般情况下蚌不会产生毁坏船只的伤人事故,但能产生波浪翻滚的江湖奇观。
然而为了强调巨蚌家族具有能够同更为强势的龙一争高下的资质,往往会把龙作为外来的入侵者,巨蚌在抗争中显示出威力。
明人曾就巨蚌规模之大,信之不疑,并且对于如此巨蚌能与龙斗得不相胜负,深信不疑。
对此徐应秋《玉芝堂谈荟》曾予以总结:“吴陈湖傍有巨潭,中产老蚌,其大如船。
常有龙来取其珠,蚌与龙斗,三昼夜无如之何。
景泰七年(1456年)冬,河冰尽合,蚌自湖西南而出,水皆摧破,堆拥两岸如积雪,以后则不知所之矣。
《文昌杂录》:礼部侍郎李常云,孙华老庄居,在高邮湖边,一夕庄客报,湖中珠见,与数人同至,见水际微有光彩,俄光明如日,阴雾中人面相睹,忽见蚌蛤如芦席大,一壳浮水上,一壳如张帆,其疾如风,舟子以小艇逐之,既远乃没。
《霏雪录》:越中有道士陆国宾者,晚乘舟,见白虹跨水甚近,及至其所,见虾蟆如笠大,白气从口中出,即跳入水,虹亦不见。
《汲冢·周书》:海阳贡大蟹,其壳专车。
《北户录》:红虾出潮州、潘州南邑县,大者长二尺,土人多理为杯。
王子年《拾遗记》:大虾长一尺,须可为簪。”
[10]似乎因为诸多水族的品种往往不乏是巨大的,故而巨蚌的存在也就因之更具有合理性,相关的夸张想象也就并非空穴来风。
而现实世界中,还时时传来与大蚌密切相关的传闻:“乾隆初,有小内侍,夜于御湖泛舟,见神光烛天,自湖中出。
因网罗之,得蚌径尺,中有明珠寸馀,二颗相连,如葫芦形。
内监不敢匿,因以进上,上嵌于朝冠,珠晶莹异常。
夫御湖非蕴珠之地,而能获此奇宝,盖天预为之兆,以肇六十重元之盛也。”
[11]借助于珍珠的一种——蚌珠的高贵,人们也易于联想到生产出如此价值连城的宝珠,其母体巨蚌也必将灵异,珍宝价值的恒定性也当是巨蚌传说生生不息的现实补充。
[1]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二册《动物类》,第569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徐反修:《那一年在西沙、在南沙……》,鲁枢元主编:《走进大林莽:四十位人文学者的生态话语》,第232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3]何宁:《淮南子集解》卷十三,第98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
[4]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第523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5]佟世思:《耳书》,金毓绂主编《辽海丛书》第四册,第2602页,沈阳,辽沈书社,2009。
[6]洪迈:《夷坚丁志》卷十四《慈感蚌珠》,第6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7]洪迈:《夷坚乙志》卷十三《蚌中观音》,第2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8]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第3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9]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龙蚌》,第19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
[10]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十五《蚌蛤大如船》,《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一册,第389页,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影印)。
[11]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内湖珠兆》,第26—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