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三明清时期人与巨鼋的冲突和互相复仇(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明清时期人与巨鼋的冲突和互相复仇

banner"

>

首先,治水工程的需要,使得人们对水兽水怪关注起来。

鼋,竟然因其名称与刚刚被推翻的朝代“元”

谐音,而从一向的受害者形象,变为危害人类的水中恶兽形象。

而巨鼋的生存状态,因蒙受了恶名而莫名其妙地变得糟糕。

于是,民俗心理从较为同情大鼋被捕杀,转而变得复杂,大鼋被认为主要犯有“两宗罪”

——坏堤与毁船,两罪常被一起清算。

明代《菽园杂记》记载:

国初,江岸善崩,土人谓有水兽曰“猪婆龙”

者搜抉其下而然。

适朝廷访求其故,人以“猪”

与国姓同音,讳之,乃嫁祸于鼋。

上以“鼋”

与“元”

同音,益恶之,于是下令捕鼋。

大江中,鼋无大小,索捕殆尽。

老鼋逃捕者,不上滩浅,则以炙猪为饵钓之。

众力掣不能起,有老渔云:“此盖四足爬土石为力耳。

当以瓮穿底,贯钓缗而下,瓮罩其头,必用前二足推拒,从而并力掣之,则足浮而起矣。”

如其言,果然。

猪婆龙,云四足而长尾,有鳞甲,疑即鼍也,未知是否。

闻鼋之大者能食人,是亦可恶。

然搜抉江岸,非其罪也。

夫以高皇之聪明神智,人言一迁就,祸及无辜如此。

则朋党狱兴之时,人之死于迁就者,可胜言哉!

[1]

尽管叙事者从政治伦理角度为大鼋被“恶化”

鸣不平,但主流文化之下的这一具有定性作用的“政治话语”

,具有强大的舆论蛊惑、经济权力支配作用,大鼋的生存命运就由生态伦理问题变成政治伦理问题。

在此权力话语作用下,关于大鼋作恶遭致杀戮的民间传说增多。

“政治话语”

的介入,甚至改变了大鼋文化丛的内在民俗模式。

祷雨用蜥蜴,以其能致雨也。

宋熙宁间旱,令捕蜥蜴,一时无获,多以壁虎代送官府,民谣有“壁虎壁虎,你好吃苦”

之说。

国初,大江之岸常崩,人言下有猪婆龙也,一时恐犯国姓之音,对上只言下有鼋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的纸片人都是龙傲天我靠充钱当武帝我靠生崽火爆全星际姜丝阿伽雷斯我要做阁老混迹海贼世界的白熊带着LOL电竞经理系统回S3小良药一胎两宝:总裁爹地哪里逃重生浪潮之巅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精灵之这个捕虫少年稳如老狗我从不开挂虎出山神州雁回糟糕!总裁你的新娘是大佬成神从种田开始我在山海经成神萌宝妈咪是机长斗罗:蛛皇传说美漫大魔王墨尔本,算到爱欢想世界[娱乐圈]姐妹,搞桃浦吗在影视世界里降妖除魔不会真有人觉得修仙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