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三斗牛斗虎武侠精神的一个象征意象(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斗牛——斗虎武侠精神的一个象征意象

banner"

>

古代中国牛文化中的重要构成是人与牛的争斗,但这一争斗多半是良性的,是牛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人自然生态环境有机构成部分的必然表现。

牛与虎颇有因缘,以其不少方面相似之处。

曾担任曹魏四代重臣的蒋济,在《万机论》中曾以牛、虎等来比喻用兵之术的奇变:

夫虎之为兽,水牛之为畜,殆似兵矣。

夫虎,爪牙既锋,胆力无伍,至于即豕也,卑俯而下之,必有扼喉之获。

夫水牛不便速,角又乔竦,然处郊之野,朋游屯行,部队相伍,及其寝宿,因阵反御,若见兕、虎抵角,牛全兕害矣。

若用兵,恃强必鉴于虎,居弱,必诫水牛,可谓攻取屠城而守必能全者也。

[1]

牛与虎,虽然一为家畜以一野兽,其与人类的关系性质不同,攻守主要倾向有别,而在当时人们的印象中,却具有某种常来相提并论的共同点,都具有自己的长处和智慧。

斗牛,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人牛相斗,牛牛相斗,牛虎相斗等牛抵御猛兽袭击的拼死相斗。

其一,人与牛相斗,广义上说是人与众多动物相斗的一个缩影和象征。

《汉书·礼乐志》载“象人”

,颜师古注引孟康语曰:“若今戏鱼、虾、狮子也。”

所谓“象人”

斗牛,有人认为就是人与牛相斗的异称。

山东嘉祥武氏祠汉代画像石的“搏猎图”

是组图,其中一人拉牛角,一人持牛尾,将一头壮牛提起来,下面一人单臂握后腿把一牛头朝下提起,形象非常逼真。

而河南南阳出土的画像石不仅有象人与牛斗,还有将斗未斗时象人的跃跃欲试。

徐州铜山洪楼汉墓则展示了人多种斗力场景,其中曳牛者头戴面具,身披熊(或虎)皮,手握牛尾,将一牛大头朝下扛在肩上,牛似乎还在蹬蹄挣扎[2]。

因为,就是在人牛对垒角力的过程中,人也难得地演示了对抗自然界中猛兽的自我的勇气和力量。

对于牛力的推重,主要还是来自于人与猛兽的对阵,这还影响到唐人对于人勇武之力的推重,从而出现了一些对于人与其他家养动物角力的描绘。

当然,这可以说是呈现出一种人和动物双向互动的关系。

其中主要就是牛。

其二,牛与虎相斗,主要显示出牛本是人类驯服的畜力,是人类的帮手和朋友。

虎,在中国古代只是自然力对于人类社会威胁的一个代表。

而在牛虎相斗的叙事中,大多数呈现的是牛为了维护主人而与虎搏斗(详参见本章第四节)。

如清代佟世思《耳书·鼍虎》所称:

从来虎力大,惟牛可敌。

近闻鼍亦能之。

……

当然,也有牛与别的巨兽相斗的。

然而,现实世界的民俗传闻与带有连贯性的叙事传统,毕竟不能完全对等、契合,文学叙事传统中的牛,显然更加具有“刻板印象”

,似乎凡属牛,必定强韧有力,可同先前种种关于牛的文献载录与传闻相印证、相汇通,于是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互文性传统。

唐人传闻,说是辛谠有神力,他曾经有这样值得回忆和对人夸耀的经历,而这一经历的叙述就仿佛是《左传》《史记》以来的史传笔法一样,颇为讲究选择具有同传主主要性格密切相关的代表性事迹,见微知著,一以见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