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大前提和结论,则总是既定的;而小前提是一个可以不断增补的,这实际上成为一个标示动物“禁食之物”
的实用性图谱:
问题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念下,这些生态知识被运用到了如何运用某一物质,用以麻醉、捕食这些动物上。
切不可轻看动物们被“醉倒”
的后果,那就意味着束手就擒,失去生命。
其次,是某种植物对某一动物、昆虫非常不利,或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于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毒物,人们也就尤为关切地发现能克制的植物。
如花椒(胡椒)能对付毒蝎,雄黄可让偷袭来的蛇毙命,竟然都是无意之中的一个收获,载录者也不能不为之惊喜:
某山溪有石,卧道左,或偶近其旁,辄青伤遍体,叫号而绝,众莫解其故。
适一叟负椒囊,过而憩焉,见者惊相告语。
叟曰:“坐此已逾时矣,何害?”
共发石验视,有尺馀巨蝎死焉。
向者皆中其毒,椒性辛辣,足以制耳。
又某村寺,宿者多死,渐致颓废。
有雄黄贾,夜行失道,入而假寐。
黎明,见佛口中有物蜿蜒下垂,谛视之,蛇也。
蛇畏雄黄,触其气,遂酥软不能动。
鸣于众,拽出扑杀之。
[4]
与此类似,雄黄能以毒攻毒地让蛇类失去正常状态,也是为人熟知的。
白蛇系列故事中的许仙,就是无意中用法海赠与的雄黄,让白素贞现了原形。
其三,是某种物质对动物、昆虫有克制功能。
宋人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三称:“王沂公之先为农,与其徒入山林,以酒行,既饮,先后至失酒,顾草间有醉蛇,倒而捋之,得酒与血,怒而饮焉。
昏闭倒卧,明日方醒,视背傍积虫成堆,自是无虫终身。”
饮蛇酒而自此之后“百毒不侵”
,开启了武侠小说服食增功力的思路,如郭靖吸食梁子翁宝蛇之血后,便终身于毒有了免疫力。
承接上述思路,清人也注意揭示,某些物质,对于某类生物、物质有较强的妨碍作用。
这不仅是生活经验的实用性总结,也是“物有所制”
的广泛的、带有警示作用的印证:
驼粪烟,可杀蚊虫壁虱。
槐树生虫,雷鼓于下则尽落;以芦束置青石上,筑之易碎;芦席盖碑,经露必有痕;珍珠不宜近铁器与柏木尸气,故妇人带入丧室,珠多爆碎。
牛骨置池水不涸;炉插线香,灰实不入,松易倒,惟二头俱燃,灭一头插之,易入不倒。
围炉炭烈,分开易灭;不分又炽,用毛纸一幅,置于火顶,烧过灰存,则火不焰而四布。
[5]
其四,某种食物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中毒,也往往有对应的东西可以化解。
元代就有如此经验之谈:
凡食河豚者,一日内不可服汤药,恐内有荆芥,盖与此物大相反;亦恶鸟头附子之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