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二中古汉译佛经中的牛形象及其演变(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中古汉译佛经中的牛形象及其演变

banner"

>

汉魏六朝时期,牛的神秘色彩增多起来。

六朝志怪《搜神后记》写卢充遇女鬼,成婚,分别时他见门外一犊车,驾青牛,他带好物品,“便上车去,驰如电逝,须臾至家”

[1]。

汉代(年代取李剑国说)的博物地理小说《别国洞冥记》称:“元封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

其色驳,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

帝使辇铜石,以起望仙宫。

迹在石上,皆如花形。

故阳关之外,花牛津时得异石,长十丈,高三丈,立于望仙宫,因名‘龙钟石’。

武帝末,此石自陷入地,唯尾出土上,今人谓‘龙尾墩’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志怪篇》也以割肉速愈的怪牛,突出西域的神奇怪异之物:“大月支及西胡,有牛名曰‘日及’,今日割取其肉一二斤,明日疮即愈。

故汉人有至其国者,西胡以此牛示之。

汉人对曰:‘吾国有虫大如小指,名曰蚕,食桑叶而吐丝。

’外国人复不信有蚕。”

而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则也转述有此怪牛的异文:“释法盛《历国传》云:其国有稍割牛,黑色,角细长,可四尺馀,十日一割,不割便或致死,人服牛血皆老寿,国人皆寿五百岁,牛寿亦等于人,亦天竺属国也。”

据《隋书·经籍志》“僧法盛《历国传》二卷”

,可知这也是隋代之前的外来传闻。

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十写:“拨拔力国有异兽,名驼牛,皮似豹,蹄类牛,无峰,项长九尺,身高一丈馀。”

这其实还在复述汉代的老故事:“元封二年,大秦献花蹄牛,高六尺,尾环绕角,生四耳。”

可以说,这都是怪牛形象的汉语文学书写,与下面的东南沿海地区晚近的故事构成了某种互文性关系:

闽商陈某,与诸客泛海,遇飓风,飘至一山脚下,见山崖平坦可步,相率樵采。

初进,路甚仄,行一二里,即觉开旷。

时天色将暮,闻海风萧飒,林鸟啾啁,不敢深入,乃归。

次日,风更甚,舟不行,舟中人悔昨未穷其境,约再往,拉陈与偕。

迹前径行八九里,有一溪,水色澄绿,旁有土山,不甚高,穴中似有物喘息。

众惧窜走,陈恃胆力,上在树隐身觇之。

食顷,其物出穴外,大倍水牛而形似象,顶生一角,晶莹犀利,盘踞石上长啸,声裂竹木。

陈惊惧几坠,但见虎豹猿鹿各以其属至,俯伏其下,不止千计。

其物择肥者践之,用舌舐其腹,吸其血,百兽皆股栗不敢动。

食三四兽,复曳尾入穴。

客乃下,寻旧径归,与众言所见。

终未知山与兽何名也。

[2]

虽然西域大漠与东南海岛的生态空间,地域气候等差别很大,虽都有牛形怪兽出没,但各有特长,一是常割不死且食者长生;一是威势震慑众兽。

而早在姚思廉《梁书·诸夷传》中,就描写了“大抵在会稽之东”

的倭者,东南至邪马台国,即倭王所居:“有兽如牛,名山鼠;又有大蛇吞此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