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突安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大腿外侧,节奏与卫队“脉冲步枪”
的能量循环频率一致——脉冲步枪每3秒会完成一次能量蓄积,蓄积时枪身会发出1赫兹的低频振动,他的敲击恰好与之同步,这是蓝顿人“保持戒备”
的潜意识动作,通过肢体节奏与武器能量的共鸣,维持战斗状态的警觉性。
他在心里快速评估:复制体们擅长科研却缺乏战斗经验,平均战斗指数仅为15(蓝顿卫队士兵的战斗指数为80),若发生冲突,卫队的脉冲步枪能在30秒内释放频率为50赫兹的麻痹射线,射线会让人体肌肉暂时僵硬,持续时间5分钟,完全控制局面,无需过度担忧。
王侃侃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在演讲中特意加入了一句:“在此要特别感谢突安陛下对调研工作的支持,陛下的远见让我们的跨文明合作更有底气。”
说这句话时,他刻意转向突安的方向,上半身微微前倾10度欠身,姿态恭敬而不卑微,既将突安推到“合作者”
的位置,降低对方的警惕,又向复制体传递“突安认可计划”
的信号,避免他们产生不必要的疑虑。
他的手指在背后悄悄按了一下腰间的“信号抑制器”
——这个指甲盖大小的设备由“电磁屏蔽材料”
制成,能屏蔽10米内的所有电磁信号,屏蔽范围呈圆形扩散,正好覆盖他周围10米的区域,防止有人偷偷用“微型录音设备”
录制演讲内容——毕竟这场“动员”
,从始至终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复制体们以为的“文明使命”
,不过是他与突安交易的“幌子”
,他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调研设备的纳米芯片,掌控复制体的动向,确保交易顺利进行。
按下抑制器的瞬间,他能感觉到设备传来的微弱震动——这是“屏蔽启动”
的机械反馈,震动频率为5赫兹,只有他自己能通过衣物的触感察觉,他悄悄松了口气,继续用激昂的语气说着后续的“调研安排”
,声音中的热情与背后的算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蓝顿星的双日,一面光明,一面灼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3隐形的网:纳米芯片与卫队的戒备更没人察觉,他们领取的“调研设备”
中,都被植入了纳米级定位芯片。
这种芯片采用“碳纳米管”
作为核心材料,直径仅01毫米,比人类的头发丝(直径约005-01毫米)还要细,隐藏在设备电源接口的金属触点下——触点的材质是“黄铜合金”
,表面镀有一层001毫米厚的镍,金属光泽恰好能掩盖芯片的存在,即使近距离观察,也只会以为是触点表面的微小划痕。
芯片表面覆盖着一层“仿生陶瓷涂层”
——涂层由“氧化铝与氧化锆”
混合制成,颜色与接口金属完全一致,甚至能模拟金属的导热性,在设备工作时,芯片的温度会随着接口的温度变化而同步升降,温差不超过05c,不会出现“局部过热”
的破绽,只有用5000倍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涂层下密密麻麻的电路纹路——那些纹路呈螺旋状排列,像微型的“星图”
,指引着量子信号传输的方向,每条纹路的宽度仅10纳米,相当于100个原子的直径。
芯片通过“量子纠缠信号”
实时传输持有者的位置信息,这种信号的传输速度与光速同步(约30万公里秒),且能穿透蓝顿星的岩石层——即使复制体进入地下1000米的洞穴,洞穴顶部的岩石厚度达到1000米,信号也不会中断,因为量子纠缠不受物理障碍的影响,安全性远超传统无线电。
传统无线电在蓝顿星的红色沙尘中,由于沙尘颗粒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传输距离会缩短50,而量子信号几乎不受环境影响,只有在遭遇“黑洞引力场”
时才会出现微弱干扰。
信号强度随距离变化:100公里内误差不超过1米,能精准定位到复制体所在的房间,甚至能通过信号的“相位变化”
判断他们是站着还是坐着——站立时人体对信号的遮挡面积小,相位变化幅度为5度;坐着时遮挡面积大,相位变化幅度为10度;超过1000公里后误差会扩大至10米,但仍能锁定大致区域,比如某个山谷或某片平原,区域定位的准确率达到99。
王侃侃在私人终端中设置了“双重警报”
:一是“轨迹偏离警报”
,若复制体的移动路线超出预设区域(预设区域覆盖蓝顿星90的可居住地区,排除了“赤焰火山带”
和“死亡沙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