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小宇递上录音设备使用说明手册,阿依婆摆摆手,指了指自己的心口,又指了指耳朵。
埃米尔看懂了。
他放下吉他,用手语缓缓比划:“我们不是来教你怎么听,而是来听你所听见的世界。”
阿依婆笑了,眼角皱纹如花瓣层层绽开。
她转身走进屋里,拿出一只木匣,打开后,里面是一叠泛黄的纸条,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写着汉字,字迹歪斜,显然是临摹而来。
小宇接过一看,才发现那是过去两年村民们匿名写下的话??有的是忏悔,有的是思念,有的只是简单一句“我今天吃饱了”
。
这些纸条从未寄出,却被阿依婆一字一句念给全村人听过。
“她说,这些声音不该烂在土里。”
翻译解释道,“她一直等着你们带来机器,把它们变成可以传出去的声音。”
当晚,他们在村中祠堂搭起简易录音角。
第一位走进来的是个十二岁男孩,父亲因矿难去世已五年。
他坐下后沉默了很久,最后低声说:“我想录一段话给我爸。
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听见,但我想让他知道,我现在不怕黑了。”
录音开始后,他讲起自己如何每晚开着灯睡觉,直到去年夏天,奶奶教他辨认北斗七星的位置。
“她说,只要找到那七颗星,就等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他说着说着,声音渐渐平稳,“现在我每天晚上都看看天,就像在跟爸爸打招呼。”
小宇没有打断,只是悄悄调整了背景音,加入了极轻微的虫鸣与风拂树叶声。
他知道,这些细节会让声音更有“家”
的质感。
轮到埃米尔时,他没说话,而是将吉他放在共振垫上,双手轻抚琴弦。
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整个祠堂仿佛被某种古老的力量唤醒。
几位年长的村民不由自主地闭上眼,有人开始轻轻哼唱祖辈传下的歌谣。
旋律交织在一起,竟形成一种超越语言的共鸣。
那一夜,七段录音被成功保存。
其中最特别的是一段环境采样:深夜的寨子,狗吠、婴儿啼哭、柴火噼啪作响,还有远处溪流潺潺。
小宇标注为:“日常之声,即生存之证。”
三天后,他们启程前往下一个寨子。
临行前,阿依婆送给每人一条手工编织的彩绳手链,据说用的是当地象征“倾听”
的植物染料。
埃米尔戴上后,忽然转身跑回祠堂,将一首新谱写的曲子弹奏了一遍,并让小宇全程录音。
“他说,这首曲子叫《第七颗星》,献给那个学会看天的孩子。”
翻译说。
车子再次驶入群山深处。
信号断断续续,但他们不再焦虑。
因为他们知道,哪怕一时无法传递,这些声音也已在某个地方扎下了根。
回到基地的第十天,李灵收到一份特殊申请。
是一位盲校老师寄来的,附件里包含二十名视障学生的绘画描述录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