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她顿了顿,“我想,如果能把‘触脉’种回那种热闹过又冷清下来的地方,或许更有意义。”
李灵凝视着地图,忽然问:“你们有没有听过一种说法?叫‘悲伤是有重量的’?”
众人静默。
“我在一篇人类学论文里读到,某些山区民族认为,亲人离世后,哀伤会沉淀在屋檐下、门槛边,甚至灶台缝隙里。
他们每年都要举行‘扫哀礼’,把那些看不见的沉重清扫出去。”
她指尖轻点图纸上的祠堂,“我们不搞仪式,但我们能不能让那座老屋,重新成为承载情绪的空间?不只是快乐,也包括痛、悔、舍不得。”
小宇接过话:“我可以设计一套流动声音装置,用风铃、水滴、脚步感应器捕捉日常声响,转化成低频音波循环播放。
让人走进去的时候,能听见这座村子曾经的心跳。”
会议结束时,天色已暗。
李灵独自走过试验田,发现赵伯坐在广播站门口的小凳上,手里摩挲着一叠信纸。
“又收到家书了?”
她轻声问。
老人摇头,递给她一封信。
信封泛黄,邮戳模糊,收件人写着“心音留声计划负责人”
。
拆开一看,是位匿名写信者,笔迹稚嫩:
>“我不知道该对谁说这些。
>我爸喝醉了打我妈,我已经习惯了躲在柜子里发抖。
可上周老师放了一段录音,是一个小女孩哭着说她害怕爸爸回家的声音。
我听着听着,突然发现自己也在哭。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跟妈妈说:‘对不起,我没保护好你。
’
>她抱着我哭了好久。
现在我爸还在喝酒,但我不会再躲了。
我要记住这个声音,等哪天我也敢录下来。”
李灵读完,久久无言。
赵伯叹了口气:“这孩子,说不定就在我们镇上。”
“那就让更多人听见这样的声音。”
她说,“我们要建一个‘匿名倾诉角’,不限形式,可以写字、画画、录音,甚至敲击节拍。
只要有人愿意听,就不算白费。”
第二天清晨,丹麦来的首批交换学员抵达基地。
为首的是一位名叫埃米尔的少年,十七岁,聋哑人,背着一把旧吉他。
翻译通过手语介绍,他在哥本哈根的心理花园项目中第一次接触音乐治疗,学会了用振动感知旋律。
“他说,声音虽然进不了耳朵,但能顺着脊椎爬上来,像春天解冻的溪流。”
小宇立刻带他去了温室旁的共振平台??那是他最新搭建的装置,地面铺设特殊材料,能将音频转化为可感震频。
当一段由肯尼亚儿童合唱团录制的无词吟唱响起时,埃米尔双手猛地按住地板,身体微微颤抖。
片刻后,他抬起头,眼中含泪,用手语比划:“我听见了……我的心在唱歌。”
接下来的日子,基地前所未有地忙碌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