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年代: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地点:长沙岳麓山清风峡人物:老罗头(50岁):宫束班班主,手艺精湛却爱唠叨,外号“老顽固”
,骨子里藏着匠人骄傲二柱子(20岁):学徒,力气如牛却缺心眼,热心肠总办“帮倒忙”
的事三胖子(22岁):学徒,贪吃嗜睡,祖传木匠手艺却总记混口诀,自带“迷糊buff”
罗典(45岁):岳麓书院山长,温文尔雅,治学严谨,对建亭有极高审美要求毕沅(38岁):湖广总督,文人风骨,慧眼识珠,偏爱山水风雅第一幕:受命建亭场景:清风峡空地,枫叶初染丹红,几堆花岗石、楠木木料码放整齐,远处岳麓书院飞檐隐现,湘水如带绕山而过时间:初秋清晨,露气未散(幕启:二柱子扎着马步,正憋红了脸推一根方形花岗石外檐柱,柱子纹丝不动,他额角青筋暴起,后背已被汗水浸透。
三胖子蹲在一旁,手里攥着半个白面窝头,一边吧唧嘴一边喊加油)三胖子:(含糊不清)柱子哥,使劲!
咱宫束班可是受过乾隆爷御笔褒奖的“神工班”
,这点石头都拿不下,传出去得被同行笑掉牙!
二柱子:(气喘吁吁,抹了把汗)你倒来搭把手啊!
这石头怕不是从老君炉里炼出来的?罗班主说这叫“外檐柱”
,得用整条花岗岩整料,我看是整条“磨人石”
!
(老罗头背着手,揣着泛黄的《营造法式》图纸缓步上前,眉头拧成疙瘩,山羊胡都跟着颤)老罗头:(厉声呵斥)胡闹!
这四根外檐柱是亭的“顶梁柱”
,得埋进三尺深的三合土地基里,垂直度误差不能超一分!
三胖子,赶紧把你那窝头扔了,去量台基尺寸——台基高四尺,边长六尺二寸三,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记死了?三胖子:(慌忙咽下嘴里的窝头,拍着胸脯)记死了记死了!
台基高四尺,边长六尺……六尺三?老罗头:(扶额叹气)是六尺二寸三!
差一分这亭就成了“歪脖子柳”
,罗山长要的是“端庄稳重,气宇轩昂”
,不是东倒西歪的破亭子!
二柱子,别蛮干,去把那边的滚木垫上,顺着木纹推,这叫“借力使力”
,懂不懂匠人巧劲?(罗典身着月白青衫,手持竹骨折扇,缓步从枫林间走来,步履从容)罗典:(含笑摆手)罗班主不必急躁,建亭是千秋功业,慢工方能出细活。
我要这亭坐西朝东,三面环山抱水,既能俯瞰湘水滔滔,又能收纳清风穿林,暂名“红叶亭”
,要配得上这漫山霜叶红于花的景致。
老罗头:(连忙拱手躬身)罗山长放心!
咱宫束班造亭,历来讲究“五行配位”
——山为木,涧为水,朝东纳火,台基镇土,梁枋绘金,保准建成后文脉昌盛,清风永驻,不负这风水宝地!
二柱子:(凑到三胖子耳边,小声嘀咕)五行?是不是金木水火土?我属火,是不是该多搬几块石头“降火”
?三胖子:(一本正经点头)不对,我爹说“木克土,土克水”
,咱得先挖坑接地气,这叫“以土治水,稳如泰山”
!
(两人偷偷溜到一旁,拿起锄头就挖,结果挖错了位置,正好挖在老罗头用白石灰画的地基中心线上,挖出个歪歪扭扭的土坑)第二幕:洋相百出场景:半月后,亭身框架已具雏形,四根外檐柱稳稳立起,内柱为朱红丹漆圆木,正准备搭建重檐亭顶,脚手架搭得错落有致时间:深秋午后,漫山红叶如火如荼(老罗头站在脚手架上,手里拿着墨斗,指挥三胖子安装“万”
字格木窗棂,语气严肃)老罗头:左边高一分!
哎不对,右边再抬一分!
这窗棂要“横平竖直,榫卯严丝合缝”
,不然风漏进来,冬天罗山长在亭中读书,不得冻得搓手跺脚?传出去说咱宫束班手艺不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