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你少刻了一笔!
而且笔画歪歪扭扭,像条蚯蚓!
这要是刻在大典石碑上,可是亵渎典籍,要掉脑袋的!
王小二(脸色一下变得惨白,手里的小青石“啪”
地掉在地上,摔成两半):对……对不起,陈先生,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没看准……周铁匠(放下刻刀,走过来拍了拍王小二的肩膀):没事,小二,刚开始都这样。
这青石比咱们平时刻的麻石硬多了,刻刀也得用特制的,你之前用的那把刀太钝,肯定刻不好。
(正说着,老赵突然“哎呀”
一声,众人看过去,只见他手里的刻刀断成了两截,刀尖掉在地上,老赵握着刀柄,一脸懊恼)老赵:这破刀!
才刻了十几个字就断了!
工部送来的这什么破玩意啊!
李班主(捡起断刀,看了看刀刃,叹了口气):不是刀不行,是青石太硬,咱们的力道没掌握好。
之前刻普通石碑,用的是巧劲,可这皇陵石碑,既要刻得深,又要刻得准,得换种手法。
(陈先生合上抄本,忧心忡忡地说):班主,现在不仅刻错字、断刻刀,连最基本的力道都没摸准,三个月时间,怕是真的不够啊。
刚才我看了抄本,光《虞书》就有好几篇,更别说后面还有《夏书》《商书》,这可如何是好?李班主(走到大棚门口,望着外面的烈日,沉默了片刻,转身时眼神又变得坚定):不够也得够!
今晚咱们不歇了,我教你们新的刻法,铁匠,你连夜改刻刀,把刀刃磨得更锋利,再在刀柄上加层防滑的麻绳;陈先生,你把抄本再核对一遍,确保每个字都没错;其他人,轮流休息,谁也不许偷懒!
(众人看着李班主的背影,虽疲惫却没人抱怨,王小二捡起地上的断石屑,攥在手里,心里暗下决心:这次一定要好好学,绝不能拖大家后腿。
大棚外,夕阳渐渐落下,夜幕开始笼罩京城,只有工坊的灯火,亮了一整夜)第三幕:寻找方法——踏遍京城,求师问道时间:一周后,清晨至傍晚地点:京城各处——城东老木匠王师傅家、城西铁匠铺、城北碑林、城南书斋人物:李班主、周铁匠、王小二、王木匠(七十多岁,驼背,手指关节粗大,家里堆满木雕工具,是京城有名的老木匠,擅长处理硬木)、张铁匠(五十岁,满脸络腮胡,铁匠铺里炉火熊熊,打造的刀具闻名京城)、碑林看守老郑(六十岁,无儿无女,守碑林三十年,熟悉各种石碑刻法)、书斋先生柳先生(四十多岁,温文尔雅,收藏了许多古碑拓片)内容:(开场:清晨,李班主、周铁匠和王小二背着包袱,走出工坊。
一周来,众人虽日夜赶工,可刻碑进度仍缓慢,刻错的地方越来越多,周铁匠改的刻刀还是频频断裂,李班主决定带两人出门,寻找解决办法),!
王小二(揉了揉熬红的眼睛,问):班主,咱们这是要去哪啊?李班主(脚步不停,语气急促):先去城东找王木匠,他老人家擅长处理硬木,说不定知道怎么对付这硬青石;再去城西张铁匠那,他打的刀最锋利,看看能不能让他给咱们改改刻刀。
(三人赶到城东王木匠家时,王木匠正坐在院子里,用小刻刀雕琢一块桃木。
看见李班主等人,王木匠放下工具,笑着起身)王木匠:满仓啊,什么风把你吹来了?看你们这模样,怕是遇到难事了?李班主(拱手行礼,语气诚恳):王师傅,您真是火眼金睛。
我们接了宫里的差事,要刻《永乐大典》石碑,可那青石太硬,刻起来又慢又容易出错,想向您请教,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刻硬料更顺手?王木匠(沉吟片刻,转身进屋,拿出一把特制的木刻刀,刀头呈弧形):你们刻石碑用的是直刃刀吧?硬料这东西,不能硬来,得用“旋力”
。
你看这把刀,刀头是弯的,刻的时候顺着石料的纹理,轻轻转动手腕,力道能顺着刀刃走,既省力,又不容易刻错。
你们刻石碑,也可以试试把刻刀改成弧形,再在刻之前,用温水泡一泡石碑表面——青石遇温水,表面会稍微变软一点,虽然不明显,但多少能省点劲。
(李班主接过木刻刀,仔细看了看刀头,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我之前一直让大家用直刃硬刻,难怪总出问题。
谢谢您,王师傅!
(离开王木匠家,三人又赶往城西张铁匠铺。
铁匠铺里,炉火正旺,张铁匠光着膀子,抡着大锤打造一把长刀。
听到李班主的来意,张铁匠放下大锤,拿起一块精铁)张铁匠(抹了把汗,大声说):刻硬青石的刀,得用“百炼钢”
!
普通铁刀太软,刻不了几下就钝了。
我给你们加层锰钢,再把刀刃淬三遍火,保证锋利又耐用。
不过,这百炼钢刀打造起来费时间,你们要多少把?周铁匠(赶紧说):张师傅,我们有十个人刻碑,每人至少要三把不同尺寸的刀,您看能不能尽快?张铁匠(拍了拍胸脯):放心!
宫里的差事,我不敢耽误。
三天后,你们来取刀!
(从铁匠铺出来,已是中午。
三人简单吃了点干粮,又去了城北碑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