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林辰刚把上一章的驱虫护苗照片归档,多村的求助消息就挤满了微信。
青山村赵村长发了段视频:田埂边的速生艾草叶上,还爬着小青虫,叶片被咬出不少洞,“按之前的法子撒了草木灰,虫没除干净,新苗都快被啃光了”
;溪头村李书记附了张小孩咳嗽的照片,三个娃围着药碗皱眉头,“有的娃喝了枇杷叶茶就好,有的越喝咳得越凶,痰颜色还不一样,一个黄一个白”
;邻村的小虎更着急,发了段教学视频,对着空荡的儿童案例本叹气,“教其他村徒弟认童咳,没实际案例讲不通,徒弟们都怕给娃用错药”
。
林辰指尖划过“虫没除净”
“痰色不一”
的字眼,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基层需求里,儿童和作物的“特殊情况”
最容易被忽略,得针对性调整方案。
他先给李教授打去电话:“李教授,青山村草木灰驱虫不彻底,还有虫咬苗;童咳按之前的方案效果不均,是不是得按痰色分型?村里有艾草梗和梨皮,能不能用这些配专属方案?”
李教授在电话那头立刻应道:“正好!
单一草木灰驱虫针对性弱,用艾草梗切碎拌草木灰,按‘1斤艾草梗混2斤草木灰’撒田,艾草梗的气味能驱成虫,草木灰能防虫卵;童咳看痰色最准,黄痰是热咳,用梨皮煮水;白痰是寒咳,加生姜紫苏煮茶,我这就带艾草梗去青山村,现场教驱虫,顺便分童咳方案。”
挂了电话,林辰又拨通张主任的微信。
屏幕里,张主任正对着儿童咳嗽案例表皱眉:“徒弟们记不住分型,得编个‘童咳判断口诀’,用口语化的句子,比如‘黄痰甜(梨皮),白痰暖(姜苏)’,再配‘痰色-方案’的对照图,黄痰画小黄点,白痰画小白点,一看就懂,教的时候也顺口。”
“再加个‘用量按年龄’的标注。”
林辰补充道,“3岁以下娃用半片梨皮,5岁以上用一片,生姜只放指甲盖大,不用记克数,按‘年龄-食材大小’对照,徒弟们不用怕用量错。”
一旁的苏晓冉突然插话:“赵工刚才发消息,说能给ai加‘儿童专属模块’,单独列‘童咳分型’,点进去先让选‘痰色黄白’,再跳对应方案,还标着‘3岁半片梨’的通俗用量;驱虫模块加了‘效果反馈’,村民撒完药能拍虫情照片,系统自动判断‘是否需补撒’,比光靠说靠谱。”
林辰拨通赵天宇的视频,屏幕里的他正画儿童模块界面:“我还加了‘师徒儿童案例库’,把青山村、溪头村的童咳案例传上去,每个案例附痰色照片和用药效果,小虎教徒弟时能直接调出来,不用再空讲理论。”
第二天一早,林辰带着李教授、张主任和赵天宇往青山村赶。
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赵村长领着村民蹲在艾草田边,手里捏着有虫洞的叶片,眉头皱得紧紧的:“撒了两回草木灰,虫还是有,新长的芽尖都被啃了,再这样,冬储的草药就没指望了。”
李教授从布袋里倒出切碎的艾草梗和草木灰,按比例混在一起,抓了一把撒在田埂边:“这两种混着用,艾草梗的味能把成虫驱走,草木灰能挡住虫卵爬上来,撒的时候要离根5厘米,别烧着苗;没除净的地方,再用艾草梗煮水浇根,虫肯定跑不了。”
村民们赶紧找来大盆,按“1:2”
的比例混料,王奶奶边拌边问:“教授,这艾草梗煮水,会不会把苗浇坏啊?俺们可经不起再折腾了。”
“不会!”
李教授笑着说,“艾草梗水是弱碱性的,还能当肥料,浇完苗长得更壮。
你看那边没虫的苗,之前试过一次,比旁边的高半指呢。”
晒场另一头,张主任正给师徒们教“童咳口诀”
。
他手里举着两张痰色卡片,一张画黄痰,一张画白痰:“记住‘黄痰甜,白痰暖’——黄痰的娃,用梨皮煮水,不用加糖,梨本身就甜;白痰的娃,加生姜紫苏,喝着暖乎乎的,咳很快就好。”
小虎拿着卡片,对着刚赶来的溪头村小孩练手:“你咳的时候痰是黄的还是白的?”
小孩怯生生地说“黄的”
,小虎立刻翻出ai里的案例:“你看这个娃,之前也咳黄痰,喝了梨皮茶就好了,咱们现在就煮。”
赵天宇则在村委会院子里,给村民们演示ai儿童模块。
他点开“童咳分型”
,先选“黄痰”
,屏幕立刻跳出:“3岁以下:半片梨皮煮5分钟;5岁以上:1片梨皮煮5分钟”
,还附了削梨皮的小视频;再点“驱虫反馈”
,上传有虫洞的叶片照片,系统很快弹出:“需补撒混合料,建议加浇艾草梗水”
。
溪头村的李书记领着三个咳嗽的娃过来,其中一个娃咳着黄痰,小虎按方案煮了半片梨皮水,娃喝了两口,就不咳了,眼睛亮了亮:“不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