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个好!
之前记了日志传不上去,医生随访时总拿旧数据,现在再也不用愁了。”
张主任则在村卫生室里,组织了场“实操小课堂”
——来的都是周边村的村医,每人手里拿着之前的“跨村随访手册”
,还有新打印的“草药用量速查表”
。
“上次培训后,有医生说‘不敢调量’,今天咱们就现场模拟——比如老人说‘喝了薄荷茶还嘴干’,该加多少麦冬?”
张主任拿出模拟的日志本,上面写着“嘴干、舌苔偏红”
,医生们凑过来讨论,有的说加2克,有的说加3克。
“看这个表,”
张主任指着速查表,“舌苔红、嘴干,麦冬加3克,要是同时有咳嗽,再加2克枇杷叶——都是村里能找到的草药,按表加,错不了。”
一位年轻医生试着按表配药,张主任在旁边看:“薄荷3克,麦冬3克,煮5分钟,这个量刚好适合老人,不会太寒也不会没效果。”
医生点点头,在手册上标注:“西坡村薄荷多,麦冬可从青山村调”
,把村际互助也记了下来。
中午,西坡村的村民留大家吃饭,饭桌上摆着刚煮的薄荷麦冬茶——用新学的方法加工的薄荷,煮出来的茶清香扑鼻,比之前碎叶煮的更润口。
刘奶奶端着茶碗,笑着说:“按教授教的法子晒的薄荷,煮出来不涩,俺家老头子喝了两碗,说嘴不干了。”
李教授喝着茶,看向晒场上整齐的竹筛:“基层的草药加工,不用复杂设备,一把竹筛、一个闹钟就够了。
所谓‘实用创新’,就是把这些小细节解决好,让村民能上手,药效不流失。”
赵天宇则掏出平板,给大家看刚更新的“数据同步指南”
——封面是西坡村的晒场照片,里面画着u盘导出的步骤,像连环画一样:“第一步,插u盘;第二步,点导出;第三步,去镇上同步。”
村民们凑过来看,都说“这个能看懂,比文字简单”
。
,!
张主任翻着医生们的培训笔记,上面记满了实操心得:“西坡村薄荷加工:9点晒,11点移阴处”
“麦冬用量:舌苔红加3克”
——都是跟着现场实操记的,比单纯的理论笔记实用多了。
“以后培训就得这样,带着问题来,跟着村民的节奏学,才能真落地。”
下午离开西坡村时,李书记塞给林辰一包加工好的薄荷:“这是按教授教的法子晒的,俺们分了点给北岭村,让他们也学学。
等下次采收,俺们还想请小石头来教认草药,他说话俺们听得懂。”
小石头立刻点头:“俺下周就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