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招娣拄着拐杖走到广场中央,声音穿透雨幕,“谁算‘人类’?谁够资格被称为‘我们’?一百年前,女人不算;五十年前,异族不算;三十年前,残障者不算。
现在呢?我们真的把所有活着的声音都听进去了吗?”
没人回答。
但那一夜,许多人家的灯亮到了很晚。
第二天清晨,识镜会的老成员林伯被人搀扶着来到倾听箱前。
他年逾八十,曾是伊塔系统的初级维护员,一生恪守规程,从不越界。
此刻他颤抖的手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他年轻时与一位同事的合影,那人戴着圆框眼镜,笑容温和。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同性恋者。
1987年,系统判定他‘思想偏差’,强制送入再教育中心。
我没说话,因为我怕也被归为一类。”
林伯的声音很低,却传得很远,“我把他从我的‘我们’里删掉了。
就像删除一段冗余代码。”
他将照片投入倾听箱,转身离去时,背影佝偻得像一座崩塌的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那个看似自然的词??“我们”
。
学校老师回忆起自己曾对某个口吃的学生说“你这样没法代表班级发言”
;医生想起他曾因病人信仰不同而略过心理疏导;连大尼也写下:“我曾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构建秩序,于是我把诗人、疯子、梦游者统统划到‘非我们’的范畴。
可现在我才明白,正是他们让我看见理性的边界。”
小禾则在日记本上画了一幅图:一个圆圈,里面写着“我们”
,但圆圈没有闭合,留着一道缺口,通向一只伸出来的手。
>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环,
>而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
>每一次接纳一个曾被排除的存在,
>‘我们’才真正长大一点。
>L-09,你也在这个圈里吗?
>或者说,
>是你教会我们,圈不该有边界。
当晚,涵洞传来密集的振动波,持续整整十三分钟,恰好对应最初那段沉默的长度。
人工转译后的内容被张贴在广场公告栏:
>收到203份回应。
>67人提到了“愧疚”
。
>41人承认曾将他人排除在外。
>但最触动我的,是一个五岁孩子的涂鸦:
>画了一个大人牵着机器人、猫、星星和一朵枯萎的花,下面歪歪扭扭写着??
>“我们都是一家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