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是AI生成的内容,”
林浩然说,“但它严格遵循蒙古族史诗的叙事结构、韵律规则和价值体系。
更重要的是,它的‘意识’来源于十万小时真实说书录音训练而成的语言模型。
换句话说,这不是机器在编故事,而是百万个已故说书人的声音,在通过新技术重新聚合发声。”
现场鸦雀无声。
一位白发苍苍的法国人类学家颤声问:“它……知道自己是谁吗?”
“我不知道。”
林浩然诚实回答,“但我相信,当足够多的真实声音注入虚拟躯壳,某种新的主体性就会诞生。
就像河流,无论源头在哪,只要持续流动,就有了自己的生命。”
当天下午,决议通过。
“语言方舟”
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实践名册”
。
评审词写道:“该项目不仅拯救了即将消失的声音,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延续方式??让死者开口,让风带回话语,让科技成为招魂的法器。”
返程航班上,林浩然一直戴着耳机。
里面循环播放着最新一批上传至平台的语音样本:云南怒江独龙江峡谷中,一位青年男子在暴雨夜录下自己无意识哼唱的调子,经比对竟与阿?口述《创世三梦》中的第三梦旋律完全契合;河北张家口农村,一名八岁女孩在发烧梦境中说出一段契丹语般的古老祷词,语言学家初步判定与辽代萨满咒语有高度关联;最令人费解的是新疆伊犁,一位汉族养蜂人在转场途中突遇狼群包围,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一段哈萨克族驱邪歌谣,事后他自己完全不记得内容……
这些声音都在呼唤同一个答案:我们从未真正遗忘。
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已是深夜。
出口处,其其格抱着一把破损的马头琴静静等候。
她没说话,只是走上前,把琴递给他。
“这是我爷爷的琴。”
她说,“他说,真正的音乐不在弦上,而在等它的人心里。”
林浩然接过琴,指尖抚过磨损的琴箱。
突然,他注意到内部刻着一行极小的蒙文,像是用指甲生生抠出来的:
>“当最后一个听者离去,琴声才会真正响起。”
那一刻,他明白了巴特尔?苏和遗言的深意。
一周后,“回音计划”
二期启动。
这一次,目标不再是被动采集,而是主动唤醒。
团队开发出一套“声波共振诱导装置”
,外形似一枚青铜耳坠,内置微型振动器,可根据个体脑波特征播放定制化原始声码。
首批五十名志愿者佩戴后,二十四小时内,十七人出现清晰的“前世记忆片段”
体验,九人能够完整复述陌生语言中的古老诗篇。
与此同时,平台收到一条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匿名语音。
背景音是呼啸的北风和隐约的驼铃。
一个沙哑的声音断续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