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您怎么懂这个?”
他低声问。
“因为我听过第一声。”
老人缓缓起身,从床底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箱,“1971年4月5日凌晨,我在调试最后一组馈源时,设备突然自主运行,打印出一段波形图。
徐志远看了之后跪在地上哭了。
他说:‘我们收到了,真的收到了。
’”
他打开箱子,取出一块黑胶唱片大小的铜盘,表面刻满螺旋状纹路。
“这是原始信号载体。
他们让我销毁,我没舍得。
藏了五十四年。”
林浩然接过铜盘,指尖触碰的瞬间,胸口那块星核碎片骤然发烫!
一道画面闪电般刺入脑海:漆黑深空之中,一颗蓝白色星球缓缓旋转,而在遥远星域某处,有光脉动三次,如同心跳。
紧接着,无数语言交织响起??汉语、维吾尔语、藏语、彝语、粤语……甚至还有早已消亡的契丹文诵读声,全都在重复一句话:
>**“家园仍在,勿忘归途。”
**
他踉跄后退,靠住墙壁喘息。
“你也听见了?”
刘建国静静看着他,“果然……血脉没断。”
原来,“红星计划”
真正的目的并非监听外星文明,而是回应一种更古老的召唤。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国科学家在青海湖底岩层发现一块陨石残片,其内部嵌有微型晶体,能自发产生有序电磁波。
破译后发现,这是一封跨越十万年的星际家书,来自一支早已湮灭的人类分支。
他们在临终前将文明种子投向宇宙,希望后代能找到地球??我们的母星。
“所以‘东方红三号’根本不是空间站。”
林浩然喃喃道,“它是信标。
星核是接收器,也是回信装置。”
“对。”
刘建国点头,“你们以为赵卫东守的是坠毁残骸?不,他守的是人类写给宇宙的第一封回信。
只要电码机还响,就说明我们没有放弃回答。”
林浩然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徐志远要留下血缘密钥。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信任机制。
唯有真正理解孤独、愿意为之牺牲的人,才能启动归巢协议。
而这种特质,往往以基因的方式,在家族中悄然延续。
“我想试试。”
他说,“把回信发出去。”
“不行。”
老人断然拒绝,“星核只能维持一次跨时空通信。
第二次强行激活,会导致场效应崩溃,整个怒江流域的地磁都会紊乱。
地震、暴雨、山体滑坡……代价太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