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的双手放在一台老式打字机上,指尖僵直,仿佛刚刚敲完最后一个字符。
而在他面前的桌上,摆着一台仍在运转的短波发报机,指示灯规律闪烁,每隔十分钟发出一次固定频率的信号。
经解码后确认,内容竟是连续不断的经纬度坐标,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覆盖整个青藏高原东部区域。
“这是……实时更新的地图数据?”
小李难以置信,“这台机器怎么可能运行半个世纪?”
老周仔细检查电源系统,终于在墙体夹层中发现了秘密:一组串联的手摇发电机与蓄电池组,连接着一根深入岩层的地下水管道。
每当水流通过涡轮转动,便能产生微量电力,勉强维持设备运行。
而最关键的是??有人定期维护它。
“他还活着。”
林浩然低声说,“这个人,一直在替他们活着。”
话音未落,老人忽然微微颤动了一下眼皮。
众人屏息凝神。
几秒钟后,他缓缓睁开眼睛,浑浊的目光扫过这群陌生人,嘴唇微动,发出沙哑至极的声音:
“你们……终于来了。”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成为医学奇迹与精神史诗交织的时刻。
老人名叫**陈国栋**,原属铁道兵后勤支援科,1971年参与澜沧江大桥抢修任务,是赵振山团队的物资协调员。
桥基塌方时,他恰好外出运送零件,侥幸逃生,却被困于雪线之上,靠啃食树皮活了下来。
三个月后,他循着无线电波找到了K-9气象站。
那时三位科学家尚未去世,但他们已无力走出大山。
于是陈国栋做出了选择??留下。
“他们教会我读气象图、校准仪器、修复电路。”
他在病床上回忆,声音虚弱却清晰,“我说我要替你们走下去。
哪怕只有一口气,也要把数据送出去。”
此后的五十年里,他独自守护这座地下站,每年徒步上百公里采集周边环境变化,手工誊抄数据,定时发送。
食物靠狩猎和采集,药品靠翻越山岭换取。
他曾三次遭遇雪崩,两次险些冻死,但从未放弃。
“我知道没人会听见。”
他说,“但我必须发。
因为总有一天,会有人来听。”
病房里一片寂静。
张秀英握着他布满老茧的手,泪水滑落:“您为什么不早点求救?为什么不说自己还活着?”
老人笑了笑:“我不是为自己活着。
我是为他们活着。
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完成了。”
一个月后,国家正式追授K-9气象站全体成员“卓越科学贡献奖”
,并将他们绘制的手绘地形图作为珍贵文物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同时,基于陈国栋提供的完整气候数据库,中科院发布了首份《青藏高原五十年生态演变报告》,引发国际广泛关注。
而在四川某小镇的墓园里,林浩然跪在一座新立的墓碑前,轻轻放下一束白菊。
碑文刻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