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扫码后,可聆听刘振国生前最后一次广播录音,以及女儿二十年后录制的回信:
“爸,今年春天,我带孙子去了您修过的林区。
他说,爷爷的火车一定很勇敢,敢在这么冷的地方跑那么远。
我想告诉您,我们都好好的,您放心。”
消息传开,全国各地陆续有类似线索浮现。
内蒙古阿尔山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失踪护线队遗留营地;四川康定深山找到六十年代电网建设者埋藏的时间胶囊;云南边境村落有人交出祖辈收藏的一枚铁道兵徽章,背面刻着“1971.10.8,死守澜沧江桥基”
。
林浩然逐一跟进,带队奔赴每一个角落。
某夜,他在云南营地整理资料时,收到一封特别邮件。
发件人署名“张秀英”
,地址是黑龙江双鸭山。
信中写道:
【林老师,我是马占奎的女儿。
父亲去世那年我才四岁,母亲独自把我养大,从不说他的事。
直到去年她临终前,才拿出一个铁盒,里面有一张泛黄的照片、一块停摆的怀表,还有一封写给我的信。
信上说:
“爸爸没能陪你长大,是因为要去修一条很重要的路。
等哪天你听见火车穿过山谷的声音,那就是我在跟你打招呼。”
我听了节目才知道,原来他是兰新线的爆破员,是在塌方时主动背炸药进去排险的。
我一直怨他丢下我们母女,可现在我不恨了。
我想替他去看看那些他用命铺出来的铁路。
如果您允许,我想加入您的团队,做一名志愿者,帮更多孩子找回他们的爸爸。
】
林浩然看完,久久不能言语。
第二天清晨,他回信:
【欢迎回家。
】
春季来临,项目进入新阶段。
“人民记忆库”
正式升级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工程,命名为“寻光行动”
。
教育部将“时空邮筒”
扩展为跨国青少年书信交流项目,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共同书写“致无名建造者”
的信件。
北京实验一小的张乐乐寄来了第二封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