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林浩然答,“听风刮过屋顶,听锅里粥沸,听孩子梦话里的名字。
声音不一定从嘴里出来,有时候,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话音未落,窗外雨势渐歇。
阳光刺破云层,照在训练场新立的灯柱上。
其中一根顶端刻着一行小字:“曾照亮赵建国归途”
。
那是小艾力带着全班同学亲手焊的纪念灯,内部储存着他父亲当年录下的第一段语音??“儿孑,爸回来了”
。
当天下午,首批使者分赴各地。
有人去川西高原教牧童录制鸟鸣谱;有人前往东北林区收集伐木工人的号子;还有一位盲校老师,将带着特制触感录音仪,记录视障者如何用耳朵“看”
世界。
而赵建国留在了喀什。
他在老院旁支起一个小摊,招牌写着:“修表匠老赵,修时间的人。”
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开张,工具箱是他十年前在深圳用过的那只铁盒,漆皮剥落,边角生锈,里面整齐码放镊子、螺丝刀、放大镜。
孩子们放学后常围着他转,看他把一块停摆的老怀表拆开,一边修一边讲:“你看这齿轮,少一齿都不行。
人生也是,错过一秒,可能就差了一辈子。”
但他最忙的,其实是晚上。
每晚八点,他会打开一台老式录音机,接通投影仪,开始“夜读会”
。
内容仍是《西游记》,但不再是流水线上的即兴发挥,而是精心准备的版本??加入环境音效:火焰山的热浪声、流沙河的波涛、天宫铃铛的轻响。
更特别的是,每讲完一回,他就留五分钟空白磁带,请听众说话。
起初没人敢开口。
后来小艾力第一个站上去,结结巴巴背了半首古诗;接着是苏日娜,低声唱了一段蒙古长调;再后来,连一向沉默的巴特尔也录下一句:“我想爷爷了。”
这些录音自动上传至“回声剧场”
,分类标记为【民间夜课?喀什站】。
不到一周,点击量突破十万。
评论区涌来无数留言:
>“我在深圳工地加班,听到这段,哭了。”
>“我爸也是修表的,去年走了。
谢谢你替他说了我没听过的话。”
>“我们村小学申请加入‘夜读计划’,能不能寄一台录音机?”
林浩然看到数据时正在整理档案。
他没有立即批复,而是翻出一份尘封已久的文件??《“声音驿站”
二期规划草案》,其中一页赫然写着:“构建全国性非正式教育网络,以声音为媒介,重建边缘群体的文化主体性。”
他提笔在旁边批注:“启动‘百城夜读’项目,优先覆盖留守儿童集中区域。
设备由公益基金支持,内容自主生成,严禁任何形式的内容审查。”
命令下达第三天,第一批三百台定制录音机发往各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