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修昔底德说:“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都不能抵抗团结起来的塞西亚人。”
他这个判断得到了所有时代的经验的证明。
塞西亚和鞑靼的旷野,广漠无垠,没有大自然的屏障。
那里的居民,往往在一个征服者部落或种族的酋长的统治下团结起来。
而他们结合的象征,就是亚洲许多地方被**变为荒地。
另一个大游牧民族,即阿拉伯荒漠的居民,除在穆罕默德及其直接后继者的统治下结合过一次外,从来不曾团结在一起。
而他们那次的结合,与其说是征服的结果,不如说是宗教热情的结果,但他们那次结合的象征也与上述相同。
假若美洲的狩猎民族都变成了游牧民族,那么邻近他们的欧洲各殖民地居民,就一定不能像现在这样平平稳稳地生活下去。
在更加进步的社会状态下的农业社会中,没有对外贸易,每个家庭除生产供自己消费的一点粗糙的日用品外没有其他制造业,每个人也是一个战士,或者说可以很容易地变为一个战士。
从事农业工作的人,通常是整天都在露天之下,受尽日晒雨打风吹。
这种困苦的日常生活,正可锻炼他们,使他们能熬受战争的苦难。
而且他们农业上一些必需的工作与战争中的某些工作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比方说,农活中的挖沟就训练他们挖战壕、加固营地以及构筑围墙的本领。
农民的日常娱乐,也像游牧人民的游戏一样,俨然是从事战争。
但由于农民不像游牧者那样空闲,所以不能像游牧者那样经常地从事这些游戏,他们虽然也都是战士,却不像游牧者那样精于战斗本领。
可是,尽管他们是这个样子,君主或国家却没有花费过丝毫去训练他们打仗。
没有商业只有家庭手工业的农民容易变成士兵,很少需要君主花钱去准备他们作战。
不过,农业是有固定性的。
它即使是在最原始和最低级的状态也意味着定居,意味着某种固定的居住地。
这固定住所一旦放弃,势必蒙受巨大损失。
所以农耕民族的作战,就不能像狩猎民族或游牧民族那样,全体出动。
他们至少要把老人妇女儿童留在后方照料住所。
可是,其他符合兵役年龄的男子可以去打仗,而且在一些小的农耕民族里,他们也时常这样做。
在每一个民族里,符合兵役年龄的男子,就一般推算,约占全部人口14或15。
假使战争在播种期后开始,收获期前结束,那么农民及其主要劳动者即使全部离开农场亦不会蒙受大的损失。
在此期间,农场上虽有必须进行的耕作,但他们相信有老人妇女儿童就能够把这事情做好。
所以,在短期战役期间,他们愿意无报酬地服兵役;他们成为战士,既不需要君主或国家花很大的训练费用;他们实际作战,也不需要君主或国家花很大的维持费用。
古代希腊各邦市民,在第二次波斯战争发生以前,似乎就是以这种方式服兵役的。
伯罗奔尼撒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发生以前,也还是以这种方式服兵役的。
据修昔底德观察:伯罗奔尼撒人通常在夏季离开战场回家收割。
罗马人在他们的国王统治下以及在共和国的初期也是以这种方式服兵役的。
直到维伊之围以后,他们才开始把维持在前方作战的人的费用加在那些留在家乡的人身上。
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欧洲各君主国家,在所谓真正的封建法制确立前后,大的领主及其直接侍从都是自费为王室服役的。
他们在战场上就像在家中一样,也是以自己的收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从未从国王那里领到任何补助或报酬。
在更为进步的社会状态里,在战场上打仗的人自己养活自己就完全成为不可能。
这其中有两种原因:一是制造业的进步,一是战争技术的改良。
农民去参加战斗,只要战事是播种期后开始,收获期前结束,那么他对农活的中断不见得总会导致其收入的大量减少。
因为,即使他们不加入劳动,大自然本身也可替他们进行一大部分的残余工作。
可是,征役对于一般技术工人,那就非同小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