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四章货币的起源及其使用
banner"
>
分工完全确立之后,个人劳动的产品仅仅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一小部分,他把自己消费后剩余的劳动产品,用以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他人的剩余劳动产品,以此满足自己的大部分需求。
于是,每个人都依赖于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变成了商人,整个社会本身也成为一个彻底的商业社会。
分工一旦确立,每个人都依赖于交换而生活。
但在分工最初出现时,这种交换力量在其运行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人拥有的商品多于他个人所需,而另一个人拥有的却不够自己消费,那么这时前者肯定愿意卖掉这个多余的部分,而后者也会愿意购买。
但是如果后者恰好没有前者需要的任何东西,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易则仍然不能够实现。
打个比方,屠夫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肉放在店里,面包师和酿酒师虽然都乐意购买一部分,但他们除了各自的制造品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用来交换;而恰巧同时屠夫已经拥有了足够的面包和啤酒,那么他们彼此间的交易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屠夫不能成为他们的商人,面包师和酿酒师也不能成为他的顾客,因此他们彼此就无法互相帮助。
然而,自最初分工确立后,为了避免这种不便,社会各个时期中那些深谋远虑的人,都必然会在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外随时准备一定数量的商品,而这种商品,在他想来是任何人都不会拒绝与之交换的。
物物交换的困难,导致了以某种商品作为货币。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可能很多商品都被人们想到和利用过。
在原始时代,据说牲畜曾充当过商业上的交换媒介,而且我们发现在古代往往以牲畜头数作为交换时的价值评价标准。
荷马说过,迪奥米德的铠甲,仅值9头牛,而格罗卡斯的铠甲,却值100头牛。
据说,在阿比西尼亚,盐曾是商业上的交换媒介;在印度某些沿海地区,曾以某种贝壳为媒介;纽芬兰曾以干鳕鱼为媒介,弗吉尼亚曾以烟草为媒介,我国西印度殖民地的某些地区曾以糖为媒介;其他一些国家则以兽皮或鞣皮为媒介。
据我所闻,即使时至今日,在苏格兰还有一个村落,那里的工人用铁钉而不是货币来换取面包和啤酒。
然而,在所有国家,人们似乎都由于种种不可抗拒的理由而最终选择金属而非其他商品来作为媒介。
金属能够保存不易磨损,而且不容易腐烂,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商品都无法媲美的。
同时它还可毫无损失地分割成任何数目的小块,通过熔化这些分割的小块又很容易重组,这一特性是其他任何耐久性商品所不具有的。
正因如此,金属成为商业流通最适宜的媒介。
比方说一个人想买盐,但他只有牲畜可用于交换,那么他就不得不买入与整头牛或整头羊价值相等的盐。
他不能少买,因为他与之交换的东西不可能不受损失地分割;如果他想多买盐,那么出于同样的原因,他就不得不买入2倍或3倍的盐,也就是说相当于两三头牛、两三只羊价值的盐。
相反,假若他用于交换的物品不是牲畜而是金属,他就能轻而易举地按他当时需要的商品的数量,分割相当分量的金属来支付。
为此,不同的国家曾使用过不同的金属作为交换的媒介。
在古代斯巴达人之间,铁是普通的交换媒介;古代罗马人之间用铜;而所有那些富裕的商业国家的交换媒介则是黄金和白银。
用作交换媒介的金属最初似乎都是粗条,未加任何印记或币型。
普林尼引古代历史学家蒂米阿斯的话说:在瑟维阿斯·图利阿斯时代以前,罗马人都还没有铸造的货币,只使用没有印记的铜条去购买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
因此,这些粗条金属在那时就履行着货币的职能。
最初使用的金属都是没有印记的粗条。
使用这种粗条金属进行交换有两个极大的不便。
第一是称量的困难,第二是化验的困难,在贵金属中,数量上的微小差异会造成价值上的巨大差异,而要进行十分精确的测量,至少需要非常精确的砝码和天平。
黄金的称量,尤其是一种精细的操作。
诚然,粗劣的金属在称量上的微小误差是无所谓的,无疑没有什么必要仔细称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