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斯大林当然也看出了丘吉尔的司马昭之心,他坚持在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一方面这是战胜希特勒最快速和最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如果美英军队从法国登陆,苏军就可以从东面协同进攻德国,从而在德国的周围培植亲莫斯科势力。
在共同的敌人纳粹面前,美英盟军和苏联军队理应同仇敌忾。
但是没有办法,源于意识形态的斗争早在战胜希特勒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与其说是莫斯科和华盛顿的狡诈,不如说是人类的劣根性。
这样的劣根性培植了“实力决定话语权”
的伦理观,也给人类自我戕害找到了根源。
在这样的劣根性面前,斯大林其实没有更多选择。
德军在6000公里的苏联国境线上陈兵百万,莫斯科已经被德军60个师层层围困,美英的算盘纵然自私自利,但至少能牵制一部分德军的力量。
如果盟军在北非登陆的战斗足够激烈,甚至有可能把希特勒的注意力从苏联引开。
一言以蔽之,美英军队无论在哪里登陆,有总比没有要好。
再说,斯大林也没有更多的牌可以打,毕竟希特勒还在苏联的国土上耀武扬威,他的确需要美英军队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大林只好退而求其次,同意美英盟军把第二战场转移到北非。
斯大林同意了美英在北非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罗斯福也同意美军尽快开赴战场,巴顿将军的6个师已经枕戈待旦,只要艾森豪威尔一声令下,即可万船齐发,浩瀚的大西洋就将成为美国军队的点兵场。
英国的战略部署已经完成,丘吉尔这下如愿以偿了。
现在,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就要粉墨登场,执行首相的战略意图了。
1943年10月间,蒙哥马利在北非地区秘密组织了11个师和4个独立旅,总数达到23万人的兵力,准备对德国在非洲的精锐师团展开反攻。
此前,蒙哥马利已经被告知,对德国的反攻可以不必考虑代价,因为艾森豪威尔麾下的十万大军很快就会跨越大西洋在地中海沿岸登陆。
而此时,纳粹德国在西非和北非的驻军有12个师,大约10万余人,主要部署在埃及北部濒临地中海、红海的边缘地带,防御着从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间的狭长地带,司令部就设在埃及北部风景如画的小镇阿拉曼。
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的军队在德军阵地两翼同时发动进攻,拉开了阿拉曼战役的序幕。
经过了12天浴血奋战,在付出了伤亡1.35万人的重大代价后,德军非洲统帅隆美尔被击溃,英军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丘吉尔眼里“命运的关键”
。
用丘吉尔首相的话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但是阿拉曼战役只是英国表面上的胜利,德军的主力并没有被消灭,号称“沙漠之狐”
的隆美尔不愧是机动作战的行家里手。
在蒙哥马利的前后夹击下,隆美尔以主动撤退代替被动防御,将陷于被动作战的德军非洲军团从沙漠中撤出来,转移到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并在那里与德意军团会师,成为一支威胁盟军的有生力量。
·巴顿“在北美海滩,我不成功,便成仁!”
在阿拉曼战役打响的同一时刻,美军坦克部队的指挥官小乔治·S.巴顿将军离开加利福尼亚的沙漠训练中心,提前结束了他对第二装甲师的训练。
根据艾森豪威尔的命令,他将指挥美军第7集团军,执行在北非登陆的作战计划,盟军总部把这个计划称为“火炬”
计划,寓意很清楚,美英盟军将点亮北非,从而给整个地中海地区带来新的希望。
在“火炬”
计划报给总统批复之前,巴顿将军以个人身份积极向艾森豪威尔请战。
他的请战书很简单:“艾克,要是能投入战斗,我他妈的愿意当一名少尉。”
大军开拔前,巴顿来到了医院,向自己的老上司——美军唯一一位特级五星上将潘兴告别。
这位一生戎马倥偬的将军已经老态龙钟,但是见到身着戎装的巴顿后,将军“仿佛年轻了25岁”
。
对于自己曾经的副官能够统帅美军最精锐的部队赴欧洲作战,潘兴将军很高兴。
他抚摸着自己赠送给巴顿的那把手枪——枪柄上镶嵌着一颗巨大的蓝宝石,嘱咐巴顿说:“我希望你用他打死几个德国人。”
和老上司告别后,巴顿回家收拾了一下行李,给妻子留下一封遗书,要求妻子承诺“只有在确信我真的死了”
之后,才能打开这封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